三百多里地呢,在這裡批發禽蛋幹了七八年了。”
他一邊說,一邊拿出煙遞給杜主任。杜主任回絕了,他說:
“年紀大了,戒菸了。謝謝您。那麼,現在你就是齊北於陵地來回跑嗎,天天過來過去的,不累嗎?”
“原來是天天來回跑的,現在我已經在於陵落戶,孩子在這裡上學,老婆在這裡幫忙,都過來了,比原來方便多了。”
“嗯,怎麼落戶的,自己買的房子嗎?”
“我老婆是於陵當地人,早的時候做買賣認識的,結婚後就把戶口遷過來了,自己家裡也蓋了房子。還是這裡的教育條件好一些,對孩子將來有好處。”
“那麼,你這買賣一年交管理費多少,一年交多少稅啊?”
這話,其實是問到剛才討論的話題,也就是李尚書怎麼繁榮經濟,以商養商的歷史做法上了。尤其 ,李再興是怎麼效仿歷史經驗,又如何古為今用的話題了。
我悄悄對孫行長說:
“不愧是來自樞密院的,真會套人話啊,不知不覺就搞起了摸底。”
孫行長沒有回頭,而是輕輕說“老江湖啊,他走的橋比咱們走的路都多,這樣的話題問的多機巧啊。”
“我們這裡的這一溜攤位都沒有啥管理費,就是交租金就行,連後面的儲藏室在內的攤位租賃是五年一簽約,費用在每年的年末交,一年一交。稅收麼,就我這麼一點小買賣,國家不要的,所以也不用交。”
“奧,那麼年底才交租賃費,老李就不怕你們跑了不交嗎?要是我的話,我簽上協議幹上一年就走,不就免了租賃費,全算是自己賺的了嗎?”
“你不會到這裡做買賣的 ,因為你不是做買賣的樣子,你也不懂這裡的租賃費。”
“租賃費怎麼了?”文主任問道。
“這裡的攤位租賃費比外面低百分之十五,而且攤位的面積也比外面的大百分之二十,三年協議就是說三年不漲價,遇到家裡有困難,村裡還減免一部分。怕交租賃費跑了,那是腦子進風——犯傻了。你要不信,就問問老李,這是他定的,他最清楚了。”
李老對杜主任說:
“是的,我們的確就是這麼運作的,不然留不住商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