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了什麼,燕雲有武植的勢力在,這便是一把利劍,可以保他性命,讓大宋皇室不敢亂來。
但同樣,這是具備風險的。
因為沒有了宋徽宗,他不能保證武植會繼續效忠大宋,如果將遼國等地給予武植世襲罔替燕王位,那終究是大宋的禍患。
哪天武植想要造反了,可以直接舉兵。
甚至,武植不造反,他的後代也有這個可能。
宋徽宗這樣做的目的,不管是陽謀還是出於真心,都給武植留下了後路。
實際上宋徽宗知道,若是武植真要造反,不說他兒子,就是他自己也是毫無壓制能力的。
如果真要有這樣的能力,大宋不可能連燕雲十六州都收服不回來,而如今武植都已經滅了西方。
這份戰鬥力,根本不能抵抗。
宋徽宗若是擔心武植會怎麼樣,亦或者是削弱武植,在讓自己兒子提拔武植來玩這一套帝王權術,亦或者是不來這一出,以後趙構慢慢將他削弱,怕是隻會適得其反。
與其如此,還不如將遼國和燕雲直接劃分到他封地,一切都是他自己做主。
宋徽宗既是出於兄弟情義,也是出於一種對大局的考慮。
聽到宋徽宗說的這些,武植也是有些驚訝。
雖然燕雲本來就是他的封地,但遼國那邊名義上不是他的。
若是宋徽宗這道聖旨一下,那鐵定就是他的地盤了,要知道燕雲和遼國加起來,不比大宋小啊。
當然,西方那邊不算。
這相當於國中國了。
“陛下,這萬萬不可!”武植自然不能直接答應,其實內心他也想好了,如此甚好。
他有自己的大地盤,以後自己可以去養老,雖然他還年輕,但武植經過這次戰鬥,已經夠了。
他要和夫人們去過他們自己的生活。
說實話,宋徽宗不來這一出,以後趙構鬧出什麼么蛾子,武植是有可能直接放任不管的。
很簡單,趙構若是亂來,必定引起天下大亂,讓其他勢力激發野心平定大宋,他在站出來收場,名正言順,以勤王的名義獲得整個大宋天下。
武植幾乎肯定,趙構登基後,肯定不太平,到時候怨聲載道,天下肯定會有動亂,造反的人就多。
他可以不管,等天下大亂在出手,直接得到整個天下。還不用揹負造反的名聲。
而不管宋徽宗是故意如此,還是真是為了所謂的兄弟情義,也等於給了武植寬慰。
武植很有可能會護著大宋。
當然,這一切得看趙構的態度。
宋徽宗也不管武植是否同意,召集了中書省,尚書省,門下省的官員開始擬旨,直接稽核頒發。
武植回來,丞相位置是他,在宋徽宗幾乎是請求下,讓武植在上面簽了字。
於是,聖旨頒發了出來,以後武植就是遼國和燕雲的王。
屬於他名義以及實質上的地盤。不亞於之前的大宋地盤。其實已經算是皇帝了。
只是名義上是王。
這是多人都求不來的,畢竟這是多大的地盤啊!
這個聖旨一出,天下百姓議論紛紛,卻沒有人說什麼。都贊同。
這時候趙構也過來守候在旁邊。
武植等人迴避。宋徽宗虛弱的一雙眼睛看向趙構,拉著他的手:“趙構!”
“父皇……”趙構此刻還是很傷心的,他既然是傷心,又是激動。
雙重情緒。
傷心的是父皇馬上就要走了,興奮的是父皇一走,他馬上就要登基了。
心情可謂很是複雜。
宋徽宗道:“構兒,父皇走後,你要聽從武相的話,有他在,大宋亡不了,但你若是忌憚武相,死路一條。”
“不用武相造反,到時候武相撒手不管,你把握不住的!”
“不說是你,就是朕這些年其實也沒做出什麼功績,若非武相大宋哪有今天,你要做的就是穩固當下的大宋,不求有功,但求無過,一切事情聽從武相,他不會害你的!”
“朕這輩子不會看人,但武相絕對是忠誠的。你懂嗎?”
趙構跪在地上:“兒臣知道,兒臣一切聽從武相的安排,但是兒臣不希望父皇走,兒臣寧願不做官家位,也希望父皇活著,您一定沒事的!”
趙構此刻開啟了影帝模式哭的稀里嘩啦。
宋徽宗比較欣慰:“好了,你能有這份心就好,朕到如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