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恕微臣不敢苟同。御史臺自古便為監察百官之要地,其責甚重,不必多言,若因偶現蠹蟲,便輕言增設,恐非治本之策。再者,增設機構,耗資靡費,且權責如何界定,與御史臺何者為尊,皆為難題,還請陛下三思。”
“微臣與周尚書觀點一致,當先整頓御史臺,去蠹存良,方為上策。”
殿內臣工們各抒己見,面上一片平和,實則暗流湧動。
永熙帝心下已有論斷,卻是習慣性朝下首的太子看去。
太子八歲那年,永熙帝便在御案旁添了套桌椅。
每日早上,他帶著太子一起上朝,待朝議結束,他在御書房批摺子,太子則在偏殿與太傅學習詩書禮樂、治國道理。
這孩子打小就穩重老成,雖少了幾分活潑,但克己復禮、勤勉刻苦,從小到大,無人不讚——
也正是因著有這麼一位聰穎勤勉的儲君,朝中那些催促永熙帝廣納後宮,繁衍皇嗣的聲音也逐漸平息。
眨眼數年過去,當年那個還不到桌子高的小小孩童,一步步長成如今芝蘭玉樹、端正持重的兒郎。
只要再等五年,小女兒及笄,皇長孫估摸著也誕生了,他便能安心將皇位傳給太子,和皇后出宮遊山玩水、頤養天年……
永熙帝滿眼慈愛地看向兒子。
卻見往常議政都全神貫注、目光如炬的太子,今日眉宇間似有一絲恍惚。
永熙帝眼底掠過一抹興味。
真是天上落紅雨,他這自小一板一眼、愛政如命的兒子,竟也會跑神了?
剛想再觀察一陣這“奇觀”,劉丞相抬起頭:“不知陛下與太子殿下有何論斷,臣等洗耳恭聽。”
這話一出,裴璉眸光一凜,回過神來。
他看向永熙帝:“父皇?”
永熙帝心底嘖了聲。
這個劉老漢,再和老周老柳吵一會兒不好麼,這麼快掃興。
斂起遺憾,他道:“先說說你的看法。”
裴璉思忖片刻,不疾不徐道:“依兒臣之見,當務之急,正如周柳二位大人所說,先強化御史臺,嚴懲貪腐。至於新設機構之事,還需容後再議。畢竟父皇要的是清明盛世,而非冗官朝堂。”
目光微轉,瞥見劉尚書要開口,他緩聲補道:“當然,加強御史臺職能,固能利劍出鞘,監察四方,然權柄之重,亦需審慎以持。未防又養出一個吳良輔那般的鉅貪,兒臣以為強化御史臺之際,必須明確其權責之界,使監察之權集中而又不失於偏頗,既高效而又無濫權之憂。再者,可於御史臺內部改制,構建新的制衡,猶如古之鼎足而立,相互牽制,以防失衡。”
劉丞相暗自思量太子之論,未再開口。
其餘幾位老臣則面露讚許,“太子殿下所言極是,水至清則無魚,治貪之道,在於平衡與制約,不可偏廢。”
永熙帝看了自家兒子一眼,面露嘉許。
到底是親父子,心連心,與他所想一樣。
“既然諸位愛卿皆贊成太子所言,則當即刻著手,整飭御史臺之務。”永熙帝輕敲桌面,扯唇:“這些年那群老東西的確太安逸了……不過此事棘手,諸位覺著該派誰去辦?”
劉丞相道:“陛下,御史臺為君王之耳目,又為百官之鏡鑑,如此重要,自然要讓陛下最為信賴之人去辦。”
話落,裴璉起身挹禮:“兒臣願領此差。”
永熙帝眉梢輕挑:“吳良輔一案便是你一手督辦,而今好不容易結案,你也不打算歇一歇?”正好多陪陪那嬌滴滴的新婦。
裴璉卻是神色堅定,言辭懇切:“為父皇分憂解難,乃兒臣身為儲君之責。御史臺整頓之事,關乎朝廷清正,國家安寧,兒臣豈敢有絲毫懈怠?”
永熙帝一看這架勢,便知太子定然又想在御史臺大刀闊斧整頓一番。
也罷。
年輕人有衝勁,他也喜聞樂見:“那這差事便交於你,這幾日你寫個章程,呈上來給朕看看。”
裴璉應道:“兒臣遵命。”
議政結束,官員退下。
永熙帝批了幾本軍務,抬頭看了眼外頭天色:“今兒個天氣不錯,聽說太液池的荷花開了好些,待批完摺子,你帶你新婦去劃劃船賞賞荷?”
裴璉拿著硃筆的手一頓,抬眼道:“父皇有雅興,帶母后去便是,兒臣晚些還得寫御史臺改制的策論。”
永熙帝道:“改制並非一朝一夕可成,你晚兩日也不妨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