炊煙裊裊升起,一直隨風飄蕩到後山,與後山的霧混在一起,然後隨著時間的流逝,再也辯不清是煙還是霧。
圈裡的牛哞哞哞的叫著,而羊自然也不甘示弱的咩咩咩叫。
青石上的青苔密密麻麻,每時每刻都有螞蟻在上邊爬來爬去,不遠處的樹枝上傳來鳴蟬的叫聲:懶懶懶懶蟲~,懶懶懶懶蟲~,……
天空中麻雀成群結隊的飛過,稍遠處的大山裡不時飛起一隻朱䴉,而崖鷹時刻盤旋在天空,巡視著自己的領地,在某一刻傳來一聲響徹雲霄的鷹鳴。
村子裡鞭炮聲響起,聽到鞭炮聲的村人們手上動作一頓,放下手中的農活,急衝衝的往姜來家的老木房子跑。
哭泣聲漸漸響起,那似古語的詞,混合在悲傷的哽咽中,讓聽者心中的悲傷油然而生。
鞭炮是早已買好的,自從昨晚姜來奶奶失去了神志,誰叫她她都無法答應後,眾人心裡頭都明白,老人家是到了最後期限了。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村裡頭就有這種風俗:當老人嚥下最後一口氣時,鞭炮聲必須響起,那一連串的噼裡啪啦聲音,在還算安靜的村子裡,能傳出去好遠,好遠。
屋子裡姜來大伯抱著他奶奶,讓他奶奶的頭靠在手碗裡,這樣做,虛弱的人能活的更久一些,因為躺著的時候呼吸是沒有靠著順暢的。
此時他奶奶已斷氣,姜來大伯流著淚把她輕輕的放在床上,然後在場所有男性走出去,獨留下他的女性長輩們,過了半個小時,奶奶的房間門再次開啟,親人們睜著哭紅的眼走進去,此時壽衣早已穿好,就連先前散亂的白髮也早已紮好了。
然後他奶奶的四個兒子,一起把她抬到桃屋(農村房子最中間的屋子,也是空間最大的屋子,桃屋的正牆上有香火,香火中間寫著天地君親師之靈位,而最右邊寫著江夏堂上祖宗考紕,當然還有其他一些字,本人記不住了,又離家太遠,所以沒法寫出來)
按風俗女性應擺放在桃屋的右邊,男性擺放在左邊(應該是右比左小的緣故吧)。
兩根高腳凳,幾塊木板子搭建的簡易床,死者放在其上,木板子下面點上一盞煤油燈。
南方信的是茅山教,當然也有和尚的,不過姜來所在的村子裡請的還是陰陽先生。然而很多地方的茅山教,早已不倫不類。
請的陰陽先生有五六人,他們各司其職,有的唸經,順便敲著木屋,又得把神話傳說中的神仙們的圖紙掛在桃屋的牆上,然後開始走著各種看不懂的步伐,自己一種特殊旋律的響樂,其組成部分為鑼,鼓,嗩吶,長形嗩吶,……。
這樣的法事要做四五天,而這期間死者的家屬要跑到所有親人那裡去放信。
各種親人在死者上山(埋葬)的前兩天必須趕到,當然也有不趕到的,不過很少。
棺材早已備好,那是前幾年伐的銀杏樹做的,這樹是姜來爺爺很小的時候栽的,有七十多年了,所以樹木很大,反正兩個成年男子手拉著手的直徑,都沒有銀杏樹的大,高更是有六七十米高,當時砍伐時還是經過政府同意的呢。
這麼大的樹只能做兩口棺材,因為黔省的棺材甚少有用木板鑲嵌的。
不過這樣做也表達了生者對亡人的尊敬,畢竟嚴絲合縫的棺材是很好的,不易腐爛嘛。
到了上山這天,天空中下起了濛濛細雨,抬棺的人有十六個,從桃屋外一路抬到選好的墓穴,最好是不休息,而且棺材不能落地!
抬棺材的人一般是八個人,叫八仙,當然有的地方叫八大金剛。不過也有十六個人抬的,反正抬棺材的人只能是八人,或者八的倍數。
但姜來奶奶這口棺材是銀杏樹做的,而且只有五道縫隙,也就是說,基本算是整個大木頭做的,也是最重的,大概有近千斤!
“逝者姜氏牟老安人,生於……,享年八十五歲,喜喪!大吉!兒孫滿堂,恭孝有方,特賜兒孫壽米!兒孫跪安!”陰陽先生站在墳尾,嘴中唸唸有詞手裡提著一袋大米,待逝者所有親人都背對著墳墓跪下,在背後把衣服兜起來後,先生一邊念著完全聽不懂的咒語,一邊用手抓米,然後灑向跪著的眾人。
咒語唸完,袋中的米也灑完了,每個跪著的人,後背折起來的衣兜裡都有進一把米,眾人把米抓在手裡,然後直接吃下去。這是壽米,寓意能活很久,也能僻邪。
然後,鞭炮聲響起,這次喪事,四家每人都買了近千元的鞭炮,算是熱熱鬧鬧的送走了姜來奶奶。
天空依舊下著毛毛雨,南方一下雨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