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則有些失落,顯然,儒家的那一套只能用來教民,不能用來治國。
至於墨子跟老子等人,那就更加失落了。
歐陽朔的用意也很簡單,要治理諾大的疆域,必有要有一個標尺,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行為準則。
這個準則,就是法。
歐陽朔已經計劃,在現有《大夏法典》的基礎上,繼續完善與擴充大夏法典體系,使之滲透進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
唯有推行法,奉行法,王朝才能長存於世。
當然,在法理之外,歐陽朔也沒忘記華夏文明的精粹,那就是“仁”,是“孝”,是華夏文明的傳統美德。
如果說法是治國最後一道防火牆的話,那麼德就是潤物細無聲的感化與教化。只有拎清楚兩者的關係,才能開啟一個大夏新紀元。
接著,歐陽朔說出第三點要求,“糅合百家思想,要注意普世性,推行普世價值,使其易於傳播,放之四海而皆準。”
歐陽朔的野心可不僅僅侷限於大夏。
華夏思想必須易於傳播,才能在海外生根發芽,茁壯成長。遠的不說,大夏現在就有很多海外領地,急需一套思想武器,武裝本土百姓。
如此一來,對大夏統治也是有益無害。
歐陽朔今天提出的三點要求,就是未來赫赫有名的“大夏治國三原則”。
第一千一百零一章 儲君
歐陽朔的一席話,豔驚四座。
孔老夫子再次拱手,敬服說道:“王上提的三點要求,可謂高屋建瓴,必將開華夏文明之新篇章,我等必當盡心竭力,辦好此事。”
就連老子等人,也是點頭認同。
歐陽朔的胸襟氣度以及高遠的戰略眼光,徹底征服了在場的諸子巨擘。
“不知對此思想體系,王上可有取一個名字?”孔子問。
諸子百家的思想基本以學派名稱命名,比如儒家思想、法家思想等,大夏現在要編制的思想體系,卻是融合百家思想,自然得另行命名。
歐陽朔想了一下,回道:“就叫炎黃思想吧,那是華夏文明的根。”
“這個名字好。”
孔子最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