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需求巨大,但科技基礎相對薄弱,在引入這項技術時可能面臨技術吸收和人才短缺的問題。我們希望各國能夠提供更多的技術援助和人才培訓支援,避免出現技術鴻溝進一步擴大的情況。”
李陽回應:“阿庫瑪先生,我們會制定專門的技術援助計劃,派遣專家團隊到非洲地區進行技術指導和培訓,並且建立線上學習平臺,提供免費的課程資源,幫助非洲培養本土的技術人才。同時,在技術推廣過程中,會根據不同地區的實際情況,提供定製化的技術方案,降低應用門檻。”
櫻花國的小林表示:“櫻花國也將積極參與非洲的技術援助工作,提供一些適合非洲地區的能源裝置和技術產品,並且與非洲的科研機構建立長期合作關係,共同開展技術研發和應用研究,促進非洲地區的科技發展。”
歐洲專家漢斯提出:“在技術推廣過程中,還需要建立國際監管機制,確保技術應用符合各國法律法規和國際標準,防止技術被濫用或造成不良環境影響。”
美國專家傑克補充道:“可以成立國際技術監督委員會,由各國政府代表、科研專家和民間組織共同組成,對技術推廣的各個環節進行監督和評估,及時發現並解決問題。”
隨著人工智慧與能源系統融合技術在全球範圍內的推廣,新的合作與挑戰也在不斷湧現。
在一次全球能源科技合作協調會議上,俄羅斯專家伊萬諾夫發言:“如今技術推廣雖有成效,但在能源供應的地緣政治方面,我們仍需謹慎應對。一些地區因政治因素導致能源供應不穩定,這可能會影響到整個融合技術體系的執行。”
李陽皺了皺眉說道:“伊萬諾夫先生提出的問題確實嚴峻。我們需要建立一套獨立於地緣政治干擾的能源應急機制。比如,可以在各區域建立能源儲備中心,由各國共同出資維護,當出現地緣政治導致的能源供應危機時,這些儲備中心能夠迅速補充能源缺口,保障基本能源需求。同時,透過外交途徑和國際組織的協調,努力促使各國達成能源供應的非政治化共識,確保技術應用的穩定性。”
小林接著說:“櫻花國在外交斡旋和國際合作協調方面有一定的經驗與渠道,我們可以積極與相關國家進行溝通,推動能源貿易和供應的正常化。並且,在能源儲備中心的建設和管理上,提供技術和資金支援,確保其高效運作。”
中東地區的專家阿里發言:“在我們中東,石油等傳統能源資源豐富,但也面臨著向新能源轉型的壓力。我們希望在人工智慧與能源系統融合的過程中,能夠更好地整合傳統能源與新能源,實現平穩過渡,而不是讓傳統能源產業遭受巨大沖擊。”
李陽思考片刻回應:“阿里先生,這需要我們設計一套綜合能源轉型方案。一方面,利用人工智慧技術最佳化傳統能源的開採、提煉和運輸效率,降低成本和環境影響;另一方面,逐步加大新能源在能源結構中的比例,透過智慧能源管理系統,將傳統能源與新能源進行互補調配。例如,在能源需求高峰期,合理調配傳統能源發電,在低谷期則更多依靠新能源儲存和供應,讓傳統能源產業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進行轉型調整。”
櫻花國的佐藤浩二補充道:“我們可以開展能源轉型示範專案,在中東地區選取一些試點區域,展示傳統能源與新能源融合的可行性和優勢,吸引更多的企業和國家參與到轉型中來。同時,為傳統能源企業員工提供新能源技術培訓,幫助他們順利轉型到新能源領域就業。”
在技術進一步發展過程中,關於如何利用人工智慧與能源系統融合提升能源系統的抗災能力也成為了焦點話題。
日本專家渡邊說道:“我們日本經常遭受地震、海嘯等自然災害,這些災害對能源設施破壞嚴重。我們希望透過此次技術融合,能夠打造出具有高抗災性的能源系統,比如研發能夠在地震中自動保護關鍵裝置的智慧裝置,以及在海嘯來襲時迅速切斷能源供應並啟動應急能源保障的系統。”
李陽說道:“渡邊先生,這需要我們加強對自然災害監測資料與能源系統的關聯分析研究。利用人工智慧演算法,根據自然災害的預警資訊,提前對能源系統進行調整和保護。例如,在地震前,自動降低能源生產裝置的功率,將能源儲存到安全的備用電池或儲能設施中;在海嘯預警時,遠端關閉沿海能源設施的關鍵閥門,並啟動內陸的應急能源供應點。我們可以聯合地震學、海洋學等多領域專家,共同研發相關技術和裝置。”
小林接著說:“櫻花國在抗震減災技術方面有很多成果可以借鑑,我們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