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進軍,而目標乃是林頭鎮,實際上前鋒的第一營剛走,後方的第92步兵團剩下的主力部隊也繼續北進。如果從地圖上來看的話,就可以發現第九師的前進方向是很簡單的,那就是沿著裕溪河進軍。
這一點並不是沒有理由的,而且理由也很簡單,那就是後勤運輸的問題。裕溪河雖然不大,但是也足以承擔一部分軍事物資的運輸,而用河道運輸總比用陸軍徒步運輸方便的多,某種程度上,國民軍之所以把蕪湖這裡當成主攻方向,並且把巢湖當成了第一個戰略目標,就是因為裕溪河的存在。
由於裕溪河連線了長江,那麼國民軍後勤部運輸補給的時候就能夠充分利用這條小河為前線大軍運輸補給,雖然由於運量的問題不能夠完全的滿足前線大軍的需求,但是也能夠解決相當大的一部分,基於國民軍海軍的存在,只要國民軍能夠控制住裕溪河沿岸,那麼就能夠透過裕溪河進入巢湖(湖泊),然後直抵巢湖北岸的合肥,透過小型運輸船源源不斷的為合肥方向的大軍提供補給。
這個年代的軍隊作戰,對於後勤運輸線的要求可是極為的依賴,沒有一條穩固並有效的後勤運輸線,是很難支撐前線大軍進行大規模戰鬥的。而路上徒步運輸的麻煩國民軍已經嘗試過好幾次了,進攻皖南和江西的時候,為了給前線數萬大軍提供足夠的後勤補給,後勤部可是足足徵集了六七萬的民夫,透過肩挑獨輪車拉等方式翻山越嶺為前線大軍提供後勤補給,可是讓後勤部吃足了苦頭,而且耗費龐大,單單是這些民夫們的吃喝拉睡就是一批龐大的開銷。
七月份陳敬雲宣佈要北伐後,國民軍從粵北和江西的數個方向向湖南進攻,依靠的大半也是路上徒步補給,讓後勤部苦不堪言。所以在制定皖南渡江作戰計劃的時候,孫廣亮就是很嚴肅的告訴那些打仗平時不懂得節省子彈炮彈,沒了炮彈子彈就只會找後勤部要的陸軍將領們:如果在皖南地區發動大規模的渡江作戰,渡江作戰的部隊超過六個師,並且距離超過長江沿岸三百公里之後,後勤部就無法保證前線部隊的物資供應,哪怕是後方的數個兵工廠有著源源不斷的彈藥生產出來,後勤部也沒有足夠的運力把他們運輸到前線去。
國民軍的運輸補給線中,軍糧運輸較為簡單,國民軍除了在控制區內收穫的大批賦稅糧食外,還大量從東南亞進口糧食,這些糧食按就近原則,由後勤部調配給各部隊。而軍服、軍鞋、乃至子彈炮彈槍支軍械等需要工業生產的軍事物資中,這些生產軍事物資的工廠一般都是沿海城市,比如福州,浙江,乃至上海等地,而向外調運的時候也是透過海運為主,並且集中運輸到廣州、上海、南京等地進行囤積,為此後勤部在上海、南京、廣州都建立了大型的後勤物資調配中心。隨後從這些調配中心中透過各種交通手段向各部隊配發物資,而皖南乃至江西和進軍湖南的部隊所需的後勤物資運輸都是以長江河道運輸為主力,經常都是一兩艘炮艦護送一大批的運輸船往蕪湖,安慶,乃至九江地區運輸後勤物資。比如江西和湖南方向的物資運輸是船隊從上海或者南京出發,然後在海軍炮艦的護送下抵達九江,上了九江後透過鐵路運輸到南昌,較為小型的運輸船也會直接輸入潘陽湖後抵達南昌,然後再從南昌運輸到前線各部隊中。
實際上海軍駐紮長江內的眾多海軍戰艦除了偶爾對陸軍進行火力支援外,其他大多數的任務都是為後勤部運輸物資進行護航。
某種程度上來說,國民軍現在的後勤運輸體系是建立在海運和河運之上的,而北洋軍的後勤運輸則是建立在鐵路之上的。
基於後勤運輸嚴重依賴海運和河運,國民軍除了自身大量製造和訂購各種運輸船隻外,也積極的向民間船隻委託運輸業務,而這個民間船隻嘛自然也就是華夏銀行所屬的太平洋航運公司了。基本上國民軍的後勤運輸當中的海上運輸,尤其是福州到上海到廣州這一段,全都是被太平洋航運公司所包攬。為此太平洋航運公司向外界收購了大量的現成的運輸船,並且向國內的兩家船廠馬尾船廠和江南船廠下了諸多運輸船的訂單。
太平洋航運公司和國內其他的航運公司不同,運載旅客的業務只是其很小的一個部分,也只是開通了為數極少的幾條國內航線,比如上海到福州到廣州。太平洋航運的主要業務是貨物運輸,不但有軍事物資運輸,也有部分民間物資的運輸,比如華夏銀行下屬的諸多企業當中,諸多的貨物運輸業務基本都是給太平洋航運公司接手。
可以說現在困擾太平洋航運公司的不是沒有業務,而是運力不足,哪怕是花費了大價錢不斷收購了諸多運輸船,以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