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亡大部分都是讓曹錕第三師的,相反在江北地區擁有重兵的馮國璋第二軍雖然兵力和火力優勢遠遠勝過了曹錕這個安徽護軍使下屬的部隊,但是給國民軍造成的傷亡卻是極為有限的。
曹錕的戰敗可以說並不是他自身的過錯,但就戰績而言,他的第三師一萬多人能夠在國民軍第二軍數萬主力的進攻下維持安徽局勢數月之久已經是合格的,他後來之所以戰敗和後面的北洋援軍遲遲不來是脫不開關係。哪怕是最後撤退的時候,他曹錕也是把剩下的第三師主力給撤了出來,而且突圍成功後還殺了個回馬槍,讓追擊而來的國民軍一個團受到重創。第三師的成功撤退和北洋軍在江北以及蚌埠上的撤退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曹錕率領第三師的七千多人殘部撤退到六安後,由於當時的國民軍已經把戰略重心調整到了滁州方面,只在合肥留下了一個受創不小的第六師用以防備淮南和六安方向的北洋軍,第六師由於就損失不小,在合肥也只是進行了休整,並沒有第一時間就向淮南或者六安方向進兵,如此也然曹錕的第三師殘部獲取了喘息時間。
一到達六安後,曹錕立即就是就地休整,雖然無法獲取重武器等補充,但還是就地徵召了不少兵員,把第五旅和第六旅的人員給補充了大半,歷盡一個月的休整後也是把兵力恢復到了過萬人,當然這些幾乎半強迫徵集而來的兵員沒有經過什麼訓練,戰鬥力是沒有太大指望的。而軍械方面也是得不到什麼補充,雖然曹錕拉下了老臉親自向段芝貴求情而從湖北那邊弄來了一千支漢陽造步槍,步槍子彈也得到了一定的補充。但是火炮、重機槍這些重武器卻是無法得到補充,火炮和重機槍這些東西都是大件,北洋軍要補充的話除了漢陽兵工廠那邊自造,但是更多的則是需要依靠進口,靠近的湖北和河南地區自己都不夠用,自然不可能向曹錕騰出來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