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1部分(2 / 4)

小說:辛亥大軍閥 作者:換裁判

936年式火箭筒,簡稱為三六式火箭筒,三六式火箭筒口徑為六十毫米,重量六點二公斤,長度一點四三米,最大射程三百五十米,不過經過多次試驗,火箭筒別說在最大射程外發射了,就連超過兩百米發射那命中率以及穿甲效能都會變的很悲劇,往往實戰中,火箭筒的發射距離是在百米以內,甚至更近的五十米左右,在百米發射的話,能夠穿透八十毫米的垂直裝甲。

三六式火箭筒設計的很簡單,基本上就是一根無縫鋼管然後加裝簡易的瞄準器,技術簡單,造價便宜,適合大規模量產,其發射的60毫米火箭彈的威力在三十年代中期而言相當不錯,在近距離足以穿透當時各國大多數現役坦克的裝甲,而面對蘇軍的大量薄皮BT系列以及T26系列更是殺傷力十足。

蘇軍的坦克多是出了名的,儘管在三十年代甚至1941年前蘇軍的坦克效能都不咋地,但是架不住它多啊,要知道中國在三十年代後期,也就是德國進攻波蘭之前,全部新舊坦克數量加起來都不到五千輛,到1941年的今天也才八千多而已,連蘇俄的一般坦克數量都不到。

儘管中國陸軍的坦克效能先進,對付蘇俄的坦克部隊沒有什麼問題,但實戰中,往往很難發生坦克部隊之間的大規模交戰,坦克大多數時候都是和步兵進行戰鬥,也就是說,中國的普通步兵遇到蘇軍坦克進攻的機率是非常大,因此加強步兵反坦克力量就非常重要了。

在中國的普通步兵師中,反坦克火力以牽引式反坦克炮為主,師屬反坦克兵力是五十七毫米以及七十五毫米的牽引反坦克炮,而步兵團中的反坦克兵力則是三十七毫米的牽引反坦克炮,數量也不算少,戰時還會下放到營級部隊中加強反坦克火力。

如果說在二十年代以及三十年代裡三十七毫米的反坦克炮都還足以勝任大部分坦克任務的話,但是到了四十年代,三十七毫米反坦克炮的火力就不夠了,實際上不但三十七毫米的反坦克炮穿甲效能滿足不了需求,就連五十七毫米的反坦克炮也是無法滿足現在的作戰需求了。

這點可以從各國坦克的主炮口徑發展就可以看的出來,中國的中型坦克從T9開始就已經是七十五毫米口徑了,而最新的T15更是空前的105毫米口徑,為什麼增加口徑還不是為了獲得更高的打擊能力,其他國家大多也如此,只不過沒有中國陸軍那麼追求極限,一下子就過渡到了105毫米,其他國家現在的還是7576。2毫米的坦克炮為主。

坦克炮增加口徑並不是沒有理由的,那就是各國坦克的裝甲越來越厚,口徑小了根本打不穿,而作為步兵反坦克力量的牽引反坦克炮的口徑太小了自然也是不行,所以中國陸軍才會在三十年代發展了七十五毫米的牽引反坦克炮,甚至為了增加這些反坦克炮的火力,還奢侈的給他們配屬了鎢芯穿甲彈,這種行為在其他各國看來看來絕對是屬於敗家子的行為,鎢合金啊,那玩意可貴的很。

而事實上,全球那麼多國家裡頭,也就只有中國才能廣泛使用鎢合金來製造反坦克穿甲彈了,因為中國獨佔了全球90%以上的鎢礦產量。

配屬了以上三種不同口徑反坦克炮的中國步兵師裡頭,反坦克火力也不算弱了,但是受限於牽引反坦克炮的造價以及重量問題,最多也就只能在營級部隊部署,再往下的話就很難了。

所以在連排級上,之前是沒有任何的反坦克兵力,一戰以及二十年代中國陸軍也實驗性的裝備了少量的反坦克槍,但是發現隨著坦克裝甲越來越厚,反坦克槍的效能越來越小,所以乾脆就不裝備了。

為了加強連級以下部隊的反坦克能力,中國陸軍決定大規模裝備三六式火箭筒,而且裝備的數量非常多。

在1941年以前,俄羅斯共和國可是中國的軍事盟友,中國的各種武器也是對俄羅斯共和國開放並提供的,俄羅斯共和國雖然無法購買先進的T12以及T15坦克,但是購買T9坦克以及購買普通的反坦克炮以及火箭筒卻是沒有問題的。而三六式火箭筒的優越效能也是被俄羅斯國防軍極為看重,採購了很多並廣泛裝備他們的步兵部隊,而在之前他們對蘇作戰中,面對蘇俄陸軍中的一大票薄皮坦克,這三六式火箭筒可是俄羅斯國防軍在前線反坦克的中堅武器,這數個月來可謂是戰果輝煌。

但是沒想到,這三六式火箭筒不但用在了蘇俄人身上,也還被俄羅斯國防軍用在了抵抗中國入侵上,不得不說這是一個很諷刺的事情。

不過防守烏蘭烏德的俄軍雖然有著不少的火箭筒,但是說到底防守烏蘭烏德的只是俄軍的一個二線部隊,連正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