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年式輕機槍的A型,1928年改進的B型,1934年改進的C型,這些加在一起成為了中國陸軍中的所有輕機槍,這一系列的輕機槍生產總量數以十萬計。
旁邊的一個下士神色要顯得平靜的多,他手中拿著的步槍也和其他人的1916年式步槍不太一樣,要顯得短一些,這款步槍乃是中國剛服役兩年的1937年式步槍。而這款步槍並不是傳統的手拉式步槍,而是一款半自動步槍。
中國的半自動步槍研發和其他國家一樣都還算比較早,早在三十年代初期就有了初步成果,不過那會受限於技術限制,使得當年研發出來的半自動步槍故障多,成本高昂,根本無法實用,這種情況不但出現在中國,同樣也出現在其他國家裡頭,而一直到了三十年年代中後期,半自動步槍才算是真正的大規模實用化。
美國率先大規模裝備了M1半自動步槍,隨後中國正式服役了1937年式步槍,緊接著蘇俄在1938年也是大規模服役了SVT…38步槍。除了中美蘇三國外,其他國家雖然也有著半自動步槍的研發,不過都沒有大規模裝備。
從效能上來說,中國所研發的1937年式半自動步槍實際上不比美國的M1步槍好,但是和中國的1936年式衝鋒槍一樣,大量採用了衝壓件生產,簡化了工藝,值得中國的1937年式步槍在成本上具備了極大的優勢。中國這些年來生產的武器基本上第一考慮要素就是便宜,容易大量生產,接下來才會考慮效能問題。
所以中國這些年所研發服役的一些武器基本上都是看上去比較簡陋,但是非常容易大量生產,成本低廉的武器,哪怕是在各國眼中非常先進,造價高昂的T9和T12以及T11等坦克,實際上也是遵循了這一設計理念,比如T12坦克的造價並沒有外界想象中的那麼高,而且和T11坦克以及T9坦克具有極大的零部件通用型。
而中國空軍最新服役的F5戰鬥機更是一開始就是作為了前線戰鬥機來設計的,雖然採用了液冷發動機,效能也比F4提高一大截,但是成本上卻是沒有攀升太多。
中國的裝甲部隊的步兵班中,有著一支衝鋒槍、兩支半自動步槍、一挺輕機槍,剩下的就是1916年式手動式步槍了,此外這幾年服役了一款非常特殊的步兵支援武器,那就是槍榴彈。
中國的研發槍榴彈的最開始目的是為了對抗日‘本陸軍中的擲彈筒,日‘本陸軍的擲彈筒在1930年戰爭中給中國陸軍帶來了極深的印象,這些擲彈筒在經驗豐富的日軍士兵手中命中率極高,而且戰果非常大,戰後中國也是想要發展一款類似的單兵行動式炮火支援武器,但是發現擲彈筒用起來非常難,需要訓練非常久之後才能夠獲取可觀的命中率,而根據陸軍那些大規模戰爭理論的支援著,一旦爆發戰爭中國是需要短時間就武裝上千萬兵力的陸軍的,那裡有時間讓士兵慢慢訓練個幾年時間的擲彈筒啊
於是乎就是根據陳敬雲的提議,研發了一款槍掛榴彈發射器,這一個發射器可以裝在1916年式步槍上,然後發射專門配屬的槍榴彈,起到支援步兵作戰作用。而由於槍榴彈的出現,也是讓陸軍開始大規模裝備手握式手榴彈,這種新研發的1935年式手榴彈不但可以用來手動投擲,還可以透過槍榴彈發射器發射,而中國陸軍原有大規模裝備的木柄式手榴彈則是無法做到這一點,於是乎中國陸軍也是正式宣佈了停止製造木柄式手榴彈,只不過這二十幾年下來,和中國陸軍裝備的其他武器彈藥一樣,儲備的數量可不是一般的多,沒有戰爭爆發的話要想用完還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從步兵輕武器的配屬而言,中國陸軍和蘇俄陸軍以及英法德美的陸軍並沒有出現太大的差距,基本上大家都差不多,頂多也就是一些細微上的差別,而這種差別影響不太大,畢竟該有的大家都有。真正的差距是出現在重武器上面,火炮在效能上差距也不算大,但是差距大的是數量啊你有一萬門別人有兩萬,這就是差距。
此外還體現在裝甲部隊上,尤其是坦克,而坦克上的差距則不是數量,而是質量上,各國裝備的坦克效能有好有差,而中國的坦克質量自然是最好的,其他國家的則是要略遜一些,坦克的質量不但要求工業力量,更多的是陸軍整體戰術理念的不同而造成。
造成各國陸軍戰鬥力差距大的除了國力因素外,更重要的是一些戰略理念的不同。
而這種戰鬥力差距在奧拉夫就是上演著,無數的蘇軍朝著奧拉夫內的中國部隊進攻著,而無數的槍支和火炮噴射出無數的子彈和炮彈,就當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