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t>
&esp;&esp;一個小夥子,迫不及待地捧著水喝了一口,然後驚喜若狂地揮著雙臂,大聲喊道:“我們有水喝了!我們不缺水了!”喊聲在大山裡久久地迴盪。
&esp;&esp;趙彬也激動不已,他蹲在石縫旁,久久地凝視著這股清澈透明的山泉。過了一會,他站起身,問坐在樹下的張技術員:“這股水只有茶缸粗,能供全村的人吃嗎?”
&esp;&esp;張技術員說:“這水看著不大,但只要源源不斷地流著,不僅能供幾百人吃,而且還有多餘的水灌田。”
&esp;&esp;“這裡是不是泉眼?”趙彬又問道。
&esp;&esp;“泉眼倒是泉眼,但有個問題,”張技術員頓了頓說,“趙局長,你曉得,我們石谷整個地區都是喀斯特地貌;也就是說,我們現在看到的這股水,並沒往山下流,而是從地底下流到別處去了。”
&esp;&esp;“嗯,很可能流到暗河去了。”趙彬說。
&esp;&esp;“是的,這也是我上巖坎後,趴在地下一直聽不到水流聲,到了這裡,才忽然聽到水聲。說明水從這個地方,往下流走了。”張技術員解釋說。
&esp;&esp;“那為什麼我們在巖坎下,最先挖的那個坑,有點點水?”趙彬接著問道。
&esp;&esp;張技術員解說道:“應該是這裡濺起的水,或漏出的水,從表層滲漏到那裡的。”
&esp;&esp;村長在旁邊聽了張技員的對話,著急地說:“那怎麼辦呢?”
&esp;&esp;有個村民插話說:“要去找暗河嗎?”
&esp;&esp;張技術員噗哧笑道:“我們已經找到水了,就不用去找暗河;再說這山下沒有洞穴,怎麼去找暗河啊;我們現在應想辦法,把這股水截住。”
&esp;&esp;趙彬順著張技術員的話說:“我們可在這裡鑿個大坑,坑底部和四周嵌石板,石板用糯米灰漿砌,這樣就可以把水留住。”
&esp;&esp;“趙局長,糯米灰漿是麼子嘛?”有人問。
&esp;&esp;趙彬解說道:“糯米灰漿就是把熟石灰、砂子和熟糯米槳,按一定比例攪拌均勻,製成的一種砂槳,砌在磚石縫隙中。”
&esp;&esp;張技術員接著說:“主要是我們沒得水泥,只好用這個辦法。”
&esp;&esp;趙彬笑道:“古時候,許多陵墓、寶塔、城牆,都是用糯米灰漿砌的,非常牢固。”又說,“糯米灰漿實際就是一種有機水泥。”
&esp;&esp;村長問趙彬:“我們在這裡砌池子,未必來這裡挑水?”
&esp;&esp;趙彬問村長:“村裡竹子多不多?”
&esp;&esp;“村裡沒得竹子,去茶花河的那壁懸崖下有楠竹,是我們栽的。”村長回覆道。
&esp;&esp;趙彬笑著說:“只要有竹子就好辦。我給你們念首詩。這詩名叫《引水行》。詩是這樣寫的:一條寒玉走秋泉,引出深蘿洞口煙。十里暗流聲不斷,行人頭上過潺湲。”見大家沒理解,趙彬詮釋道,“這首詩是唐代詩人李群玉寫的,詩的意思是:一條從深山裡引水的竹筒,被固定在半山腰,下面是山路;在路上行走的人,能聽到頭頂上竹渠裡的水流聲,但看不見水。”
&esp;&esp;大家一下子明白趙彬念這詩的意思了,都笑著說用竹子引水是個好辦法。有人建議,把水引到村子人口最多的羅家院子,在那裡築個接水的池子,或打口大石缸。村長聽了,說:“要得。今晚就開村民大會。”
&esp;&esp;這天傍晚,趙彬站在羅家大院的臺階上,對前來開會的幾百個村民,大聲說:“今天召開村民大會,是要告訴大家一個好訊息,水源找到了!”
&esp;&esp;坐在院壩裡的村民們,一聽趙彬的話,瞬間像炸開了鍋似的,歡呼聲和尖叫聲混成了一片。
&esp;&esp;村長用手做成喇叭狀,放在嘴邊,對著院子裡的群眾,高聲喊道:“安靜,安靜!趙局長還有話說。”
&esp;&esp;趙彬接著說:“我下面要說的是,我們國家,現在資金十分困難,財政不可能撥款修渠;那麼我們就自力更生,就地取材,利用竹子、樹木架渠,把水引進村。等將來條件好了,我們再開山築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