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對於每個人來說,都是十分重要的事情,因為所有人都害怕死亡,除了有某種病的人。
那麼活著,就必須要為生活奔波忙碌,為生活計,是人就會掌握一種生存的技術。
技術來自哪裡?
習慣。
每個人都有他的習慣,趨向於這種習慣,人就會覺得舒坦,而相反,若是趨離於這種習慣,人就會十分不舒服。
比如生物鐘就是一種習慣,自己身體養成的習慣。
再比如每個人耐以生存的技術,雖然技術不是來源於習慣,但是卻是在規律的學習後掌握的,所以也可以說成是習慣。
習慣對每個人來說是十分重要的,甚至可以說對所有生物來說,也是十分重要的。
就比如喬木和灌木,這兩類樹木它們的生存條件是不一樣的,可是在很久很久以前,樹是不是一樣的?
應該是吧。
科學研究表明,幾十萬年前的一隻動物,它的後代,在卻成了幾十個不同的品種,就比如貓科動物,就有貓,老虎等之分,而老虎又有東北虎、華南虎等品種的區別。
所以動物是有各自的習慣的,甚至各自不同的習慣,最終影響了各自的發育!
當然,不同的習慣,在到了這裡時,它就有了根源——環境。
習慣源於環境,不同的環境造就了不同的習慣!
所以,相信科學是很有必要的,而在相信科學的情況下,利用科學也非常重要,這能幫助人改變世界。
利用這一點,郭去在幾個月前,就開始有意的培養母野豬們的習慣,也就是——生活習性。
每天定時喂野豬糧食,當然是混著野豬草喂,這在前面已經提到過了。
經過幾個月的刻意培養,郭去算是稍微有了點把握了,因為母野豬們真的在每天的“飯點”開始飢餓,然後叫喚。
它們看著郭去端著,盛有糧食粉末木瓢出來,自然而然的就開始砸吧嘴。
這就好比嗜辣的人,在看見辣椒時,就自然而然的流口水,嚥唾沫一樣。
郭去很滿意,但卻沒把握。
所以在野豬仔們能跑動後,郭去就按時給野豬仔們喂糧食,也就是玉米粉末,在喂之前,他都會用特別尖銳的聲音,喊出:“溜~溜~!溜~溜~!”的聲音。
這是方言,喚豬的聲音,沒有特別的意思,就是喚豬。
一開始野豬仔還無動於衷,但是在五天後,野豬仔們聽到郭去“溜~溜~!”的聲音,就自發的跑向郭去,嘴裡發出“哼哼”的歡快聲音。
一個月後,郭去無論什麼時間點,只要他喊出“溜~溜~!”這種特殊腔調以及特殊的聲音時,野豬仔們都會立馬跑向他!
時機終於成熟了!郭去也放鬆了下來。
母野豬腳上的鐵鏈被解開了,然而兩頭母野豬卻不願意離開。
想想也是,睡在大樹下三個多月了,每天的活動範圍最多也不過十來米,早已習慣了,哪裡是一下就能改的?
這倒讓郭去有些哭笑不得。
不過無妨,反正從今天開始,他和他大伯就不再為野豬們割野豬草了,等餓了幾頓,它們自然就會出去找吃的。
當然,每天喂糧食還是必須要做的,這是郭去掌握這群野豬的秘訣,也是他與這群野豬之間維持關係的紐帶。
兩天後的清晨,光靠每天兩瓢玉米粉末,根本就不足以充飢的母野豬,終於離開了待了好幾個月的地方,同時還帶走了那群小豬仔。
說實話,郭去挺擔心的,害怕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
中午野豬沒有回來,這讓郭去的內心終於著急起來,這計劃了近一年時間,甚至從好幾年前就開始鋪墊的事情,不會就這麼沒了吧?
無奈,郭去心中充滿了懊悔,然後和他大伯兩人開始漫山遍野的尋找,最終在天快黑時,找著了。
事實上,野豬不是他們找到的,而是在他們灰心喪氣之時,野豬自己出現在他們眼前的。
山重水複,柳暗花明!
那種失而復得的心理變化,可真讓人興奮。
而且看樣子,野豬們的目的地,正是關口小磚房的地方!
郭去大伯見此,忍不住激動的道,“真是蒼天有眼吶!”
而郭去更不用多說了,他才是最高興的,當年把野豬仔揹回家,力排眾議的選擇把野豬仔養大,就是為了今天,如今事情全都按照他預想的方向發展,他不高興才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