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s:早上有點事情,所以提前更了,另外繼續求一下,推,薦,票。大家留著也是浪費,全都給我吧。)
三元鄉的街道上,首尾各有一家收廢品的,兩家人都姓吳,算是一直在街上住的原住民,一人叫吳長順,一人叫吳明。
郭去在拉廢品去縣城的收費站時,吳長順當時親眼目睹郭去裝車的情景,整整一車的廢品,目測最少有四千斤!
四千斤是什麼概念,他們就是幹這行的,自然是清楚又明白,然後危機感就爆發了。
當然,若是郭去和他們倆一樣,只是在街上擺個攤,坐等顧客上門,那還沒什麼,這樣的競爭者,以前也不是沒有,但無一不是因為生意慘淡,而中途退出。
至於原因嘛,他們的名氣實在太大了,哪家想要賣廢品,然後就不免去村裡賣過廢品的人家裡問行情。
名氣大就導致,村民的回答只有吳長順,或者吳明,決計不可能有第三人。
問題是此前的三元鄉,並沒有出現像郭去這樣“敬業”的收廢品的人,即收廢品這行當,等於是被吳長順,吳明兩家壟斷了。
壟斷了的好處呢,就是隻需坐在家裡,靜等老百姓送貨上門,甚至碰上粗枝大葉的老百姓,他們還可以壓壓秤。
這壓秤的技術啊,可謂是層出不窮,先是在秤砣裡注入很重的金屬(密度比鐵大),不要多,只需一二兩的金屬,那就可以實現缺斤少兩。
後來人們發現不對了,技術又被改進,一塊大磁鐵放在衣兜裡,然後只需把秤桿的尾部靠近衣兜,那就行了。
因為秤桿尾部上是鐵製的。
這些技術被靈活運用於收廢品,長久以來,讓吳長順和吳明嚐到了甜頭。
當然,就算被拆穿了,他們也不怕,還是因為壟斷。
郭去的出現讓他們這十多天的收入,下降了兩三成。
然後他們又看到了郭去堆在供銷社裡的廢品,再然後,危機感就產生了。
詳細的瞭解了郭去做生意的事情,兩人經過商量,決定去全鄉放話,單斤價格比郭去的稍微高一點,不過必須得把廢品背到街上,兩人擺攤的地方去才行。
而老百姓當時沒當回事,等到郭去收到他們村寨時,那可就炸鍋了!因為兩個價格一比較,自然就覺得郭去不厚道了。
別小看每斤價格升一毛,於老百姓來說,一毛錢那也是錢,足以讓他們把廢品“乖乖”的背到街上去,這是吳長順,吳明兩人的經驗。
可是漸漸的,兩人還是覺得不對勁,因為郭去這才隔了五六天,又拉了一車廢品去縣裡。
這意味著什麼?
意味著他們的計劃並沒有成功!意味著他們的計劃,並沒有對郭去形成打擊。
這讓他們很是困惑,然後仔細分析了原因,又仔細檢視了郭去的收購路線。
他們找到了問題所在,原來,郭去竟然跑到山裡人家去收,山裡人家由於離街上太遠,他們覺得郭去吃不了那種苦,不會去那麼遠收,所以根本就沒有去放話。
然後就成了如今這模樣。
“看來我們的舒服日子到頭了。”吳長順叼著煙,躺在藤椅上嘆息。
吳明也有些不甘,但他出不了主意,只能依靠吳長順這個“智腦”,“怎麼辦?”
“不是說了嘛,我們的安逸日子就到這裡了,以後還想有錢,那就得去那些村寨收了。”
……
然後兩人開始了苦逼的日子,像郭去那樣,滿村寨跑。
而郭去呢,他也看到了這兩人跟他搶生意,不過他不怕。
吳長順、吳明兩人各收各的,最多也不過是把自家媳婦帶上,在效率上,可謂是大打折扣。
心大的吳長順和吳明兩人,一早上就收完了各自所在的村寨,然後……就苦逼了。
收了那麼多東西,卻沒有那麼多的人力去背,再加上他們太長時間沒有這麼費力的勞動過了,背到中午飯點,就不想動了,等到第二天早上,才把在兩個村寨裡收的廢品背完。
然後,嚐到了苦頭的他們,肩膀上的紅腫讓他們想要放棄,可是看到郭去依舊每天都在收廢品,他們又想咬牙堅持。
然後又做了一天,實在扛不住了的他們,乾脆在收廢品的村子裡請了一兩個工人,而他們則只負責收廢品。
如此,效率大大提升,畢竟老百姓是出了名的能吃苦耐勞。
見此,郭去皺起了眉頭,這兩人的處理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