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說:“不同領域的碰撞往往能產生新的火花,這種創新的思維可能會為我們開啟新的局面。” 於是,製藥公司和醫療裝置公司的科研人員開始頻繁地交流,互相分享研究成果和經驗,一些新的想法和設計在這種交流中逐漸萌生。
在市場調研方面,張曉晨讓市場人員在全球範圍內進行更深入的調查,但不僅僅侷限於現有的產品市場。
他說:“我們要去了解那些潛在的需求,那些人們還沒有意識到但可能在特殊情況下會凸顯出來的需求。” 市場人員開始深入到各個地區,從不同的人群中收集資訊,這些資訊為後續的產品研發和生產提供了新的方向。
在人才儲備方面,張曉晨知道在特殊時期,人才的作用至關重要。
他在各大高校和科研機構中,悄悄地招募那些有潛力、有創新思維的年輕人,將他們安排到各個公司進行實習和培養。
他對人力資源部門的人說:“這些年輕人是我們的未來,他們的潛力需要我們去挖掘。”
在資訊收集方面,張曉晨安排了一個專門的小組,密切關注全球範圍內的醫療動態、病毒研究進展等資訊,但要低調行事,不能引起外界的懷疑。
他說:“資訊就是財富,我們要掌握第一手的資訊,才能在未來的變化中做出正確的決策。”
在公司內部的管理上,張曉晨開始推行一種更靈活的管理機制。他讓各部門之間減少繁瑣的審批流程,提高溝通和協作的效率。
他說:“我們要打造一個高效、靈活的團隊,這樣才能應對未來可能出現的各種挑戰。”
在對外合作方面,張曉晨秘密地與一些國際知名的醫療研究機構和企業進行接觸,試探性地探討一些合作的可能性,但沒有透露自己的真實意圖。
他說:“我們可以在一些領域進行合作,共同探索醫療行業的新方向。” 這些接觸為未來可能的合作奠定了基礎。
隨著這些準備工作的逐步推進,張曉晨的心中也漸漸有了底。雖然他不能直接改變未來,但他可以透過這些默默的努力,在危機來臨之時,為社會提供更多的幫助和支援。
他每天都會在書房裡檢視各方面的進展報告,對每一個細節都進行認真的思考和分析,確保每一項工作都在按計劃進行。
在這個過程中,他也面臨著一些質疑和挑戰。有人不理解為什麼要進行這些看似沒有明確目標的投入,為什麼要改變原有的工作模式。
但張曉晨只是微微一笑,他說:“這是一種長遠的戰略眼光,未來你們會明白的。” 他知道現在不能解釋太多,他只能默默地承受這些質疑,繼續堅定地推進自己的計劃。
同時,他也在不斷地調整和最佳化這些計劃。根據各公司反饋的資訊、市場的變化以及全球醫療動態的發展,他及時地對一些安排進行修改。
他知道,計劃趕不上變化,只有保持足夠的靈活性,才能在未來的危機中真正發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