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思慮過後,不管對錯,她還是將心中的人選說了出來:
“御史中丞,何文獻,何大人。”
說起何文獻。
此人早年間其實也就是混居於燕國朝堂之上的一名普通官員而已,並沒有什麼太大的名氣。
一直到後來北燕太后在路蒼瀾的授意與支援下,開始下定決心要討伐魏國。
他這才算是第一次站了出來,有機會開始嶄露頭角。
而當時的情況是,幾乎所有秉著“傲骨”的文臣都在反對伐魏這件事。
即便北燕太后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他們也依然覺得彼時的燕國尚屬弱小,能贏,但輸不起。
但唯有何文獻不一樣。
他不似其他文臣那般“刻板”。
既然北燕太后能用自己的理由讓他信服,那他就會摒棄原先的觀點,試著重新站在燕國的角度出發去考慮問題。
而他當時提出的建議,就是動用財帛獻於大周,換得出兵大義。
與路蒼瀾的割城盟齊的想法簡直不謀而合......
這也是居於幕後的路蒼瀾第一次注意到他。
所以後來,當路蒼瀾私底下找到他時,想要他出使齊國,割讓燕國邊境三城換得與齊盟書。
這趟任務若是換成別的朝臣來看,肯定會覺得割地失城,有辱自己的名聲,打死都不肯幹。
但何文獻卻在知曉此舉對燕國有利,能減少燕軍的損失後,欣然前往。
哪怕面對當時坐擁亂世第三國的齊帝威壓,也依舊能不卑不亢,進退有據,圓滿完成任務。
這讓路蒼瀾不由得對他產生了更大的興趣。
緊接著,大軍出征。
當燕軍在路蒼瀾的手中,果真能借用齊國勢力,不費吹灰之力的一連攻克了魏境十餘城時,這無疑讓整座朝堂從上到下都陷入了備受鼓舞的狂歡狀態。
也正是這時,何文獻又站了出來,公開潑著眾人冷水,提醒他們要居安思危,時刻警惕身後的齊國是否會臨陣變卦。
不因國小而自卑,不因勝場而驕橫。
這樣的人才,不正是國家所需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