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顧問委員會常務委員,1988年7月被授予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他著有《橫戈馬上》(1984年)和《為了和平》(1987年)兩部回憶錄。 1994年,楊得志同志因病逝世,終年83歲。   
作者點評
本文記述的是一位中國共產黨的高階軍事將領成長的歷程。一次次戰役、一次次槍林彈雨中的拼殺,一次次意志、勇氣和智慧的較量,奏響著楊得志將軍人生中最恢弘的樂章。像大多數中國高階軍事將領一樣,楊得志是迫於貧窮而投奔共產黨鬧革命的,不是為仕途、不是為出將入相,生存在底層的人們對革命意義的理解往往更簡單也最直接:為了生存,慨然從戎。繼之,為著千千萬萬窮苦的老百姓都能過上衣食無憂的日子,又使他們不惜以命相搏。樸實而堅定的信念,這是我們理解老一輩革命者出生入死,創造史詩般感天動地英雄行為的根本所在。在戰爭的硝煙早已逝去的1991年9月,年屆八旬的楊得志題詞曰:“甘灑碧血換新天,願化紅燭照後人。”我想,這應該是他對人生歷程的認識和總結。 正如毛澤東所言,在戰爭中學習戰爭。楊得志是在革命戰爭歲月中百鍊成鋼的一名高階指揮員。他的名氣是打出來的,身經百戰的他不但敢打仗,也很會打仗。作為一名指揮著千軍萬馬的指揮員,他的過人之處在於沉著冷靜,堅決果斷,善於運籌帷幄,把握戰機。“熟悉和掌握敵情動態,並據此作出迅速果斷的判斷;熟悉和掌握敵方指揮人員及所部的特點,甚至性格和心理的變化,並據此攻其所短,打其所弱;熟悉和掌握未來戰場的地理民情等多方面的情報,並據此確定切實可行、有利於我的部署。……像巨輪在大海中航行,船長——指揮員應該有駕馭一切驚濤駭浪的本領。”這是楊得志作為一個軍事指揮員的親身體驗。 在漫長的軍旅生涯中,楊得志參加和直接指揮了許多著名戰役,他為國家和民族的解放,為世界的和平都作出了卓越貢獻,其赫赫戰功將永留史冊!  
陳士榘小傳(1)
陳士榘,湖北省荊門縣人,元末農民起義軍領袖陳友諒後裔。其祖父陳克山、二祖父陳克水,都是清軍行伍中人。陳克山之子陳榮鍾,是陳士榘的父親。陳克水之子陳榮鏡,是陳士榘的養父。陳榮鍾、陳榮鏡均為清新軍第16協工兵營管帶。1909年4月,陳士榘出生於武漢新軍軍營黃土坡,其時恰逢祖父陳克山60歲大壽,故小名“祖庚”。辛亥革命後,陳榮鍾任清陸軍參謀,陳士榘隨父遷居北京,居山老胡同七年,後返武漢隨母居。母親胡氏,無名。 由於“四一二”反革命大屠殺、“寧漢合流”,1927年的中國處於一片白色恐怖之中。是年8月7日,中國共產黨緊急召開“漢口會議”;決定在湘、鄂、粵、贛四省舉行秋收暴動,委派毛澤東回湖南領導秋收起義。這時,陳士榘在家鄉湖北荊門會同幾個青年搞起了農會運動。“四一二”事變後被當地政府列為“暴徒”,遭到追捕,被迫逃到武漢。在身為中共地下黨員的叔叔的啟發和引導下,陳士榘加入了共青團,並進入董必武主辦的湖北省共產主義青年團團校辦的湖北學生軍事訓練班學習。7月,陳士榘被正式編入盧德銘的警衛團第2營當戰士,被分配在第5連,同何長工在一個班。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義槍聲打響。2日,陳士榘隨警衛團離開武昌,赴南昌與起義部隊會合,後因南昌起義部隊在他們趕來之前已經南下,警衛團追趕不及,便西進至江西修水縣城。為取得生存地位,部隊暫改番號為江西省防軍第1師。9月9日,毛澤東領導的湘贛邊界秋收起義爆發。陳士榘所在的原江西省防軍第1師正式改編為中國工農革命軍第1師參加秋收起義。不久,第1師高高舉起了工農革命軍的第一面旗幟,奉中共湖南省委命令進攻長沙,由於敵強我弱,進攻長沙失敗。 攻打長沙失敗後;根據前委的命令,第1師師部和第1團、第3團餘部轉移瀏陽縣文家市會合。在文家市,陳士榘第一次見到了他早有耳聞的毛澤東。 1927年9月22日,陳士榘隨部隊離開文家市,向地處湘贛交界的羅霄山脈進軍。這支部隊在毛澤東的率領下,經過長途跋涉,艱苦轉戰,到達了江西省永新縣境內的三灣村,進行了著名的“三灣改編”,陳士榘被編在1連當戰士。這年10月,陳士榘宣誓入黨。 1928年4月24日,朱德和毛澤東會師於井岡山,陳士榘成了最早的紅4軍戰士之一,參加了紅軍五次反圍剿,在歷次血與火的戰鬥中,陳士榘英勇作戰,戰功卓著,被提拔為排長、副連長、副大隊長,紅12軍34師參謀長,繼任紅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