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立即成立冀魯豫軍區,統一領導這一地區的抗日武裝,任命楊得志為司令員,下轄直南、豫北、魯西南三個軍分割槽。楊得志和他的戰友們終於打出了一片天地。 然而,更嚴峻的考驗很快到來了。1941年4月12日,日軍在從內黃到清豐、濮陽、浚縣、滑縣一帶的沙區(亦稱黃泛區)內開始了極其殘酷、瘋狂的大“掃蕩”。 一天,楊得志指揮部隊即將打垮國民黨的“剿共第一軍”李英部時,預先隱蔽集結的日軍第35師團、獨立第1混成旅團和騎兵第4旅團各一部以及偽軍共約1萬多步、騎兵,在100多輛汽車、坦克和20餘門重炮的掩護下,分五路向沙區中心地區猛撲過來。時近黃昏,一望無際的黃泛區內,沙塵瀰漫,遮天蔽日,日偽軍的坦克和汽車的隆隆聲穿透沙塵,越來越近。突圍已經來不及了。楊得志果斷地命令部隊先隱蔽在附近的棗樹林子裡。走在前面的偽軍不敢貿然進入林子搜尋,只是停在原地等待日軍大部隊的到來。楊得志在林中看到這一切,他迅速帶領部隊藉助黑夜和大風的掩護,從兩路敵軍的中間穿插了出去。之後,他們又轉移到敵人守備空虛的地方,順利到達山東省範縣西北的觀城,突破了日軍的“鐵壁合圍”。這次大“掃蕩”,敵人幾乎是傾巢而出,楊得志決定避實就虛,繞開敵人的主力,直搗敵人的老窩,逼敵分散兵力,然後在運動中殺傷敵軍。由於楊得志的正確指揮,日軍來勢洶洶的大“掃蕩”,僅用9天的時間就被我軍粉碎了。日、偽頑軍被趕出了沙區。此後,冀魯豫軍區的軍民在楊得志的領導下打得愈加有聲有色,他們先後痛擊了“蠶食”我根據地的頑軍孫良誠、杜淑、李仙洲部,多次粉碎日軍的“大掃蕩”。   txt小說上傳分享
楊得志小傳(3)
1944年1月,根據黨中央的指示,楊得志帶領冀魯豫軍區的主力離開戰鬥了7年多的華北和建立了5年多的冀魯豫邊區,行軍75天,行程2583華里,翻過急流險溝,高山峻嶺,衝過日軍在平漢、同蒲鐵路設定的一道道封鎖線,勝利到達延安,楊得志擔任了陝甘寧晉綏聯防軍教導第1旅旅長。1945年,他作為冀魯豫軍區的代表出席了黨的“七大”。 1945年8月,日本宣佈投降。中央決定立即成立以劉伯承為司令員、鄧小平為政治委員的晉冀魯豫軍區。“七大”閉幕後在中央黨校學習的楊得志也得到命令,立即離開陝北,回冀魯豫根據地去。不久,以原冀魯豫軍區部隊為主組成了晉冀魯豫野戰軍第1縱隊,楊得志任縱隊司令員,下轄三個旅。 平漢戰役(又稱邯鄲戰役)是楊得志領導的第1縱隊在解放戰爭時期參加的第一場大戰。當時,邯鄲是晉冀魯豫人民政府所在地,蔣介石為了實行控制以邯鄲為中心的交通樞紐,實現其打通平漢線,運兵強佔東北的野心,遂派重兵與我爭奪邯鄲。中央要求聚殲北犯邯鄲之敵。由於兄弟部隊尚在開進途中,裝備不全的第1縱隊必須暫時抗擊總兵力超過我三倍的進犯之敵。戰鬥首先在距邯鄲只有十幾裡地的崔曲一線展開,戰鬥進行得異常殘酷和激烈,雙方基本上是在逐屋逐巷地進行著爭奪,彼此的傷亡都很大。兩軍相搏勇者勝。在我方的拼死搏鬥下,崔曲縣失而復得。其後,在兄弟部隊的相互配合下,企圖南竄之敵被消滅於旗杆漳一帶,此前敵新8軍軍長高樹勳已率部起義,而敵十一戰區長官部副司令兼第40軍軍長馬法五被活捉。平漢戰役的勝利,打破了蔣介石妄圖打通平漢線的“黃粱夢”。毛澤東在電報中稱,該役大捷是“偉大的勝利”。 1946年底,楊得志奉命由晉冀魯豫野戰軍第1縱隊調到第2縱隊,第二年7月又調任新組建的晉察冀野戰軍司令員。1947年9月,蔣介石從晉察冀地區抽調了三個師出關增援東北,晉察冀的戰局發生了有利於我方的變化。楊得志等野司領導決定抓住時機,對敵展開攻勢,在運動中打一個殲滅戰。他們制定了“圍城打援”的計劃,以圍攻既是北平的南大門又是平漢路的咽喉之地的徐水,吸引敵人來援。不久,敵援軍果然被調出來了。正當我軍按預案進行北進西移時,敵情卻發生了重大變化,敵軍主力中的主力——駐守石家莊的第3軍羅歷戎也出洞了,欲南北夾擊我軍。尋找和捕捉戰機,是戰爭學中一項重大的指揮藝術,它需要在瞬息萬變的情況下,熟悉和掌握敵情動態,並據此作出迅速果斷的判斷,確定切實可行、有利於我的部署,這對指揮員的膽魄、決心、毅力、意志,都是嚴峻的考驗。這種考驗又往往發生在戰役全面展開後所發生的戰前無法預料的重大變化上。此時的楊得志就面臨著這樣的考驗。他當即與政治委員楊成武、參謀長耿飈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