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有半點含糊!”鄆城之戰是魯西南戰役的關鍵一環,第1縱隊的一舉一動都關係著整個戰役的勝負。楊勇經過深思熟慮,提出“收其外圍,翦其羽翼,誘敵深入,適時攻城”的攻城戰術,得到縱隊其他領導的贊同。7日晚,楊勇命令部隊發起總攻,戰至8日拂曉,全殲敵整編第55師師部及兩個整旅,俘敵中將副師長理亞明及部下8500人,斃傷敵6000多人。鄆城大捷,為正在發展中的魯西南戰役創造了有利條件。戰後,第1縱隊榮獲晉冀魯豫軍區通令嘉獎,並記大功一次。劉伯承、鄧小平在嘉獎令中說:“第1縱隊以堅決果敢的動作,於‘七七’晚間殲滅盤踞鄆城之蔣介石進犯軍第55師及其第29旅與74旅,收復鄆城,創造了一個兵團單獨攻堅和殲敵兩個旅的先例,爭取了大反攻中第一個光榮和重大的勝利。”接著,1縱又與6縱配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發動六營集戰役,對六營集圍而不攻,把敵人放出城再打,殲敵於運動之中。結果敵整編第32、第70師上當,全部鑽入楊勇預先擺好的口袋陣。第1縱隊俘敵整編第70師中將師長陳頤鼎和少將副師長羅哲東以下萬人,斃傷敵3000餘人。還沒來得及休整,楊勇又率部協同第2、第3縱隊對羊山集之敵發起總攻,全殲敵整編第66師,俘敵中將師長宋瑞珂以下9000餘人,斃傷敵5000餘人。魯西南戰役歷時28天,殲敵6萬餘人,開啟了進行戰略反攻的南大門。 8月7日,劉鄧大軍分三路向大別山區躍進。楊勇率領第1縱隊和中原獨立旅為西路,沿曹縣、寧陵、柘城、項城之線以西南進,跨越隴海路、黃泛區,行程1200裡,於8月27日到達大別山北麓,完成了千里躍進的任務。到達大別山後,楊勇遵照劉鄧首長指示,趁敵追堵部隊被甩在淮河以北,大別山區極為空虛的有利時機,指揮第1縱隊乘虛出擊鄂東,南下攻克新縣、武穴,接著又在黃陂縣的柳子港、李家集和蘄春縣的竹瓦店三戰三捷。此時,敵主力被人民解放軍鉗制在大別山北部的羅山、固始、六安地區,只有敵整編第40師和整編第52師的第82旅尾隨第1縱隊,孤軍深入。劉鄧首長抓住這一有利時機,決心集中兵力殺個“回馬槍”,將其殲滅在蘄春之高山鋪地區。劉鄧令第1縱隊首長統一指揮第1、第6縱隊完成對敵包圍,以伏擊手段殲敵於運動中。位於浠廣公路雲山谷地段的高山鋪,東西南北由七個山頭環抱,形成一條狹長的山谷,是非常理想的預伏戰場。第1縱隊指揮所裡,楊勇濃眉凝聚:這次伏擊物件全部是美械裝備,有較強的戰鬥力,十分驕橫。如何揚我之長,擊敵之短,已成為此戰的關鍵。楊勇決定先以部分兵力控制住高山鋪地區的制高點界嶺、洪武堖,堵住敵人,然後集中兵力分進合擊,將敵圍殲於十裡鋪和界嶺之間的狹長地帶;配合行動的第6縱隊尾隨敵跟進,待其進入預伏戰場後,斷其退路,協同第1縱隊合圍殲滅敵人。高山鋪之戰於10月26日清晨正式拉開了序幕。楊勇首先派出“誘餌”——偵察部隊,任務是誘敵鑽入“口袋”,利用“漢陽造”、“老套筒”反覆騷擾敵人。國民黨軍不知其計,很快就鑽入楊勇佈置好的“口袋”,進亦不得,退亦不能,成了甕中之鱉。盯著越來越小的包圍圈,楊勇轉身對參謀長潘焱說:“合圍態勢已經形成,命令各部隊堅決鞏固陣地,嚴防敵人突圍。”此時,自恃無敵、驕氣頗盛的國民黨整編第40師和整編第52師的第82旅企圖衝出重圍。然而一天一夜下來,敵人整團整營的數十次突圍均告失敗,士氣一落千丈,只得固守待援。楊勇當機立斷,發出總攻命令。在解放軍的猛烈攻擊下,敵軍屍橫遍野,紛紛舉手投降。此役殲敵整編第40師和第82旅萬餘人,並擊落敵機一架。劉鄧首長給第1縱隊又記大功一次。毛澤東高度評價這次大捷:高山鋪戰鬥的意義不僅僅在於消滅了1萬多敵人,也不僅僅因為這一仗打得很漂亮,它的全部意義在於我軍已經能夠在大別山進行大兵團作戰,劉鄧已經在那裡站住了腳。 面對劉鄧大軍這把插入國民黨心臟中的鋼刀,蔣介石匆忙調集三十三個旅的兵力對大別山區展開全面圍攻。劉鄧首長考慮到敵人兵力佔絕對優勢,決定採取“避戰”方針,以主力利用大別山的複雜地形,在內線打擊和牽制敵人,同時分兵在桐柏、江漢、淮西實施戰略展開,擴充套件根據地,威脅敵人後方。楊勇率領的第1縱隊在劉伯承親自指揮下,於12月中旬挺進淮西,協同豫皖蘇軍民開闢息縣、臨泉、項城、上蔡、正陽等10餘縣的地方工作,建立豫皖蘇指揮部(後改為豫皖蘇第四軍分割槽),使大別山和豫皖蘇聯成一片。1948年5月底,楊勇率第1縱隊參加宛東戰役,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