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鵒碩躍�櫛鎰實男棖蟆S⒐�訟煊φ庖恍棖螅�謨煞ü�⒌鹿�胺鵠嫉碌哪衙窈鴕潑褚��男磯嘈錄際醯陌鎦�攏�蟠蟮胤⒄沽慫�塹牟煽蟆⒁苯鷙突�Чひ怠�
在整個17世紀中,從中世紀就已開始的呢絨製造業仍是英國的主要工業和最寶貴的輸出品來源。在新工業中,採煤業的發展極其驚人。煤這時已廣泛地用作燃料並使用於需要高溫的工業如製糖業。煤的產量從1550年的20萬噸左右增長到1700年的300萬噸。這一發展包括了採礦裝置和排水機械的改進,這些改進促進了後來蒸汽機的發明。水力也比以前得到更廣泛的利用,水擊錘已使用於鍛工廠。當時顯著發展的其他工業還有製造火炮、黑色火藥、硝石、玻璃、紙、明礬和鹽的那些工業。
法國工業在產品數量方面大致和英國不相上下。但是,應記住,法國人口為英國的三倍以上,而且,法國人與生產布匹和金屬器具的英國人大不相同,傾向於製造奢侈品。此外,法國的技術進步受到行會系統的妨礙,行會系統在這國家被組織得有條有理,非常強大。大體上,可以說,工、商業界與其說是在法國受到鼓勵,不如說是在英國,因為法國工、商業界缺乏英吉利海峽對岸的工、商業界的政治勢力。
英國繁榮的經濟以各種方式促進了英國的海外事業。它為殖民地發展提供了更多的資本;這是一個須考慮到的重要事實,因為英國和法國的殖民地最初需要大量經費。它們和西班牙殖民地不同,出產不了金銀,提供不了可利用的土著勞動力。因此,英、法兩國的殖民地化的發起人不得不完全用歐洲人的勞動力來移植整塊整塊的社群。他們必須為這些人提供運輸、工具、種子和裝備。所有這一切都包括大量的資本支出;通常,資本從倫敦較之從巴黎更有可能隨時可得。在英國,按人口平均計算的金錢更多,而且,不是象在法國那樣投資於龐大的常備軍和精心裝飾的宮廷,而是取可得到的、流動的形式。英國的工業也提供了更便宜、更耐用的商品,使英國殖民者和商人勝過他們的法國競爭者。例如,在北美洲,英國皮毛商人能向印第安人提供較為價廉物美的毯子、水壺及火器,以換取後者的毛皮。
此外,英國工業對海軍建設有充分準備。這一事實,加之英國統治集團對海上力量的重要性有更多的認識,在很大程度上說明了英國海軍在長長一系列英法戰爭中佔優勢的原因。路易十五宣稱,〃在法國,除行家維尼特的海軍外,決不會有別的海軍〃與這類似的情況,英國曆史上是肯定不存在的。英國的海軍優勢是個決定因素,因為在佈雷斯特附近海面上巡航的一支英國分艦隊能切斷法屬殖民地與其母國的聯絡,使它們無依無靠,這種情況曾一再發生。
英、法兩國在殖民地和貿易方面的競爭直到17世紀末葉才導致相互開戰。那時以前,英國人與荷蘭人的矛盾要多得多,他們之間有遍佈全球的衝突點——北大西洋的漁業、東方的商站、美洲的殖民地以及非洲和西印度群島的奴隸貿易。這些爭端促成1652至1674年的接連三次的英荷戰爭。其後,當英國人認識到法國人正取代荷蘭人、成為他們最可怕的對手時,形勢改變了。荷蘭資源有限,且已過了其全盛時期;法國卻是個遠為富饒、人口多得多的國家,而且正在急劇地加緊海外活動。大不列顛的光榮革命(1688年)也促成了英、法相互間的疏遠:它攆走了在英國復辟專制制度和恢復天主教時依靠路易十四的友好幫助的斯圖亞特王朝。取代斯圖亞特王朝的是荷蘭的尼德蘭聯省執政、奧蘭治親王威廉三世,他是個堅定的新教徒,也是路易十四的主敵。因而,威廉三世的繼位使英國和荷蘭聯合反對法國。1689年,開始了幾乎拖延一個世紀、直到1763年英國大獲全勝為止的接連四次的英法戰爭。
所有這些戰爭都有兩個方面:歐洲方面和海外方面。歐洲方面的戰爭是圍繞王朝野心、尤其是法國路易十四和普魯士腓特烈大帝的野心進行的。海外方面的戰爭則起因於各種各樣的問題——印度的勢力均衡、在美洲的相沖突的領土要求、西班牙殖民地的貿易條件以及對世界商船航線的控制。由於這些戰爭的歐洲方面和海外方面的區分極其明顯,每次戰爭都是在歐洲以一名字相稱,在美洲以另一名字相稱。因此,這些戰爭載入歷史的名字為:奧洛斯堡聯盟之戰或威廉王之戰(1689…1697年),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或安妮女王之戰(1701-1713年),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或喬治王之戰(1743一1748年),七年戰爭或法國和印第安人戰爭(1756-176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