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看的一愣一愣的。
平叛平了,氐族之亂搞定了。
功勞很高,抓了一群頭領,可結果卻又把人放了。
給他封侯吧,人頭數不夠,俘虜也不夠,不給封侯吧,他這功勞又擺在那裡。
最後漢昭帝和霍光最後一合計,最後還是把他扔了出去。
直到漢昭帝死後,趙充國和霍光一起擁立漢宣帝上位,趙充國才因擁立之功,被封了一個營平侯。
漢宣帝上位後,大漢此時距離漢武帝死也有些年了。
大漢經過了這些年的休養生息之後,也算是有點錢了。
於是,霍光就想要找趙充國去匈奴搞點事情了。
畢竟霍光是武帝的秘書,霍去病的弟弟。
雖然他是文官,可骨子裡還是有著打匈奴的想法的。
只是對此趙充國卻並沒有同意。
或許此時的趙充國實在是老了,畢竟公元前73年的時候,趙充國已經六十多了。
遠征的話,多多少少有些吃不消了。
最後霍光也只是派他女婿去找了一下烏桓的麻煩。
而趙充國依舊是在邊境守城。
原本按照這軌跡,趙充國的一生或許就應該如此平平淡淡了。
畢竟此時他已經六十三了,古往今來,能在這數歲揚名還能有幾個呢?
然而,趙充國絕對能算一個。
他最讓人矚目的,那就是老年時期了。
七十三歲出徵,七十九歲凱旋。
這年歲別說打仗了,一般人上炕的費勁。
結果他還能打贏,屬實是讓人震驚的。
同時他還是軍隊屯田制度的開創人,總而言之,一個字牛!
事情的經過,得從公元前61年的羌族叛亂說起。
這事情說是說羌族叛亂,可事情的起因,那還得看漢使了。
公元前63年,羌族想要放牧的地方大一點。、
於是就找到了當時巡視羌族的大漢官員,義渠安國。
義渠安國聽到羌族這請求後,腦袋一拍,也沒請示,直接就同意了。
你以為義渠安國是收了羌族好處,行了賣國之事?
錯錯錯,義渠安國收沒收好處我不知道,但他還真沒賣國。
兩年之後,也就是公元前61年,義渠安國再次巡視羌族。
他這次將一眾羌族首領召集了過來。
羌族首領一聽是義渠安國的召集,那也都沒懷疑什麼。
畢竟義渠安國對於羌族來說,那也算是恩人了。
於是三十多個羌族部落的首領就前去赴宴了。
結果義渠安國直接拿他們越界放牧說事,並以他們羌人兇殘為由,直接將這三十多個首領砍了。
再然後,羌族就真反了。
恩.....只能說,這很符合大漢官員的行事風格。
羌族反叛之後,然後趙充國這個七十三歲的老將出手了。
他到達羌族反叛之地後,第一步做的,就是防守。
沒錯,經過幾十年的防守戰之後,這個老將,已經不是當年那個擰著兩把砍刀。
就從匈奴包圍圈中砍出來的莽夫了。
此時的他,已經是人老成妖了,當他了解了羌族的內部情況。
知道羌族雖然是同族,但卻又有著數十個各不相融的部落之後,他便有了想法。
六年,他用了足足六年的時間,才平定這場叛亂。
這六年的時間中,除了羌族之中跳的最歡的先零部落被他收拾了一頓之外,他幾乎沒有打什麼仗。
一直都在屯田戍邊。
看著好像趙充國這老將軍是沒了血性,是不敢出戰。
可實際上,他這六年的時間中,將整個羌族攪成一鍋亂粥。
自他之後的兩百多年間,羌族基本沒有再有過一統。
他們不是在內亂,就是在準備內亂。
直到三國時期,羌族那都是這一支,那一支,今天這支打那支,明天那支打這支。
可以說,自趙充國之後,羌族基本沒有對大漢造成過什麼有效的威脅。
即便有那麼一兩支羌族部落對付了大漢,大漢都不需要出兵。
只要稍稍給這一兩支羌族部落的對手一點小小獎勵,他們的對手,就會幫大漢咬死動手的羌族。
這就是趙充國的功績,正所謂善戰者,無赫赫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