邦一路上沒有遇到什麼秦軍,他是撿便宜的。
但事實上,劉邦一生小戰不談,就是關乎生死的大戰,他打了34場,其中25場都是勝,1場持平,8場敗。
只不過史記中,對於劉邦的武力表現,都記載的很模糊。
要麼就是勝之,要麼就是破之,要麼就是大破之。
而對於敗仗的記載,就比較詳細。
這也是史家記事的常用手段了。
贏了的沒什麼好說,反正都贏了。
輸了可就要記明白點了。
另外就是,史家對於皇帝的記載,主要還是要把皇帝往治國方面寫的。
對於皇帝帶兵事情,基本上都是一筆帶過。
劉邦的戰績是如此,李世民的戰績也是如此,基本上都會被一筆帶過。
古人對皇帝的期待,更多是希望皇帝能夠把國家治理好,而不是把國家拉入戰爭中去。
當然了,這也是因為古人很少吃到戰爭的紅利。
只要戰事一開,不管勝負,百姓都苦,所以才造成這一點。
好了,咱們來看看劉邦一生的戰績。
看小說應該都知道,小說有個黃金三章,開頭好的話,一切都好。
但是劉邦就不同了。
開局三場戰鬥,第一場豐城之戰,這是劉邦起兵的第一仗,勝了,這一仗要是輸了的話,那估計也沒法玩了。
但是第二場和雍齒的對戰,劉邦就敗了。
隨後是第三戰,在蕭西打的,又敗了。
這開局就是三戰兩敗,算是給他立下了百戰百敗的人設了。
不過在這兩場敗仗之後,劉邦就跟開掛一樣了,接下來的五場戰鬥。
碭邑之戰,勝,並且還收攏的軍隊,手下人首次達到五千餘人。
隨後就是再戰雍齒,這次劉邦找項梁借兵五千,加上自己手上的,再次大勝。
東阿之戰,劉邦首次和名將章邯遇上,大勝,後面追殺章邯,再次大勝。
不過這一仗中,劉邦更像是打醬油的,因為項梁項羽都上了。
後面的雍丘之戰,城陽之戰,那也是劉邦和項羽一起打的,這基本上沒有輸的理由了。
這兩位聯手,在當時看誰都像是插標賣首之輩。
以上的八場對局,前面幾場是新手局,後面幾場遇到通天代,基本上看不出劉邦的能耐。
但是接下來的對局,可就不同了,那全是劉邦的能耐。
昌邑之戰,劉邦和項羽分開後,進攻秦軍的第一戰。
大敗.......
不過很快,劉邦在白馬之戰中就找回了場子。
白馬之戰,劉邦大破楊雄。
史書記載的是大破之。
雖然大破之和破之只差一個字,但是其中含義就差遠了。
大破之一般都是上了規模的戰鬥才會用的。
楊雄,這人雖然不太出名,可是他的官職應該不低,能力應該也不差。
首先楊雄的死,是胡亥派人過來弄死的。
這就說明了楊雄的官職並不低。
而後面在衛青霍去病出名之後,有人曾用楊雄來比較衛青和霍去病,這也算是側面說明了楊雄是有能力的。
不過在白馬之戰後的洛陽之戰,劉邦又敗了。
但從洛陽之戰後,到藍田之戰,也就是入關前的最後一戰,劉邦是五戰五勝,未嘗一敗。
這是劉邦當漢王之前的全部戰績,一共十六場,敗了四場。
四比一的勝敗比不低了。
在入關後,接下來就沒什麼戰鬥了。
直到暗度陳倉之際,劉邦又和章邯對上了。
這次章邯被劉邦打不成樣子。
史書記載,邯迎擊漢陳倉,雍兵敗,還走;
止戰好畤,又覆敗,走廢丘。漢王遂定雍地。
而後的平定三秦之戰,章邯又被劉邦圍在了廢丘,最後城破自殺。
注意不管是暗度陳倉,還是還定三秦。
計謀雖然是韓信提出的,但是指揮的還是劉邦,韓信雖然是大將軍,但乾的卻是參謀的活。
這很符合劉邦的人設,他不可能讓韓信一上來就真的統御全軍。
而且還是打這種決定生死的戰役,他就更不可能讓韓信這個,在當時還沒有什麼實戰經驗的人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