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4章 帝羓(1 / 2)

小說:鼻尖上的寶藏 作者:雅玩居士

車上高速公路,聞一鳴靠在真皮椅背上,研究著亂世遺珍錄,感嘆道:“民國真是無法無天的亂世,不但盜墓頻繁,就連盜墓賊的身份也相當複雜,什麼人都可能成為盜墓賊,誰都想找機會發點死人財。”

黑鳳倒杯紅酒,遞給聞一鳴,問道:“今天咱們去哪?”

“熱河林西縣!”聞一鳴接過紅酒,笑道:“去看看盜墓賊中級別最高的父母官,當地縣長!”

“縣長也當盜墓賊?”

看著黑鳳吃驚的表情,聞一鳴無奈道:“皇帝恨不得都發死人財,何況是縣長?”

“當年李縣長到林東查勘墾地,經過路邊碑文,他也是飽讀詩書之人,一時興起,將碑文細讀,發現竟然是遼聖宗的永慶陵。”

“哎,就怕流氓有文化!遼國在聖宗時進入鼎盛時期,所以遼聖宗的陵墓建得也比遼國其他皇帝的堂皇。他看完碑文,當時生出盜墓念頭,想來陵內必定有大量的金銀財寶。”

“其實永慶陵早在金代就已被金人盜毀,地上建築殘缺不存,其後歷代都不斷有盜墓賊光顧。由於屢經盜掘,陵內隨葬的物品幾乎被劫掠一空。他發現永慶陵後,

1914年進行秘密發掘。”

“永慶陵墓門全是石頭砌築,十分堅固,就和天然山石一樣。他應該是費大勁才開啟墓門。開啟墓門後,可能也不敢貿然進入,古代帝王陵墓多有機關,以射殺貿然進入的盜墓賊。”

“遼墓反盜墓手段不少,相當可怕。與秦始皇的陵墓一樣,裡面有伏弩。雖然沒有水銀做的江河大海,卻設定更為實用的反盜手段,陷阱地河,以為防衛。

“特別是地河,既深又寬,無法跨過,如果掉進去,非死即傷。填土採用黃黏土夾石灰和粗沙,用糯米漿做黏合劑,層層夯實,十分堅固。即便用尖鎬刨,也不過是一個白點,堅固程度不亞於現代水泥,再加上厚達五米的青磚主體建築,可謂固若金湯,一般人想盜也沒有能力。”

“可惜再堅固也難不住盜墓者,千辛萬苦成功地進入後室。後室是放置遼聖宗和其兩位皇后屍身,也是隨葬寶物最多的地方。盜墓盜到這裡,才算成功。按照當年記載,眼前所見令所有人大吃一驚!”

黑鳳急聲問道:“有什麼寶貝?”

“石床每一骸骨頭上,石壁間各懸一古銅鏡。銅磁雜器,置於床前,此外有石刻哀冊碑誌等二十餘方,碑誌中契丹文字四五方,哀冊四角,各墊大康通寶、清寧通寶等銀大錢一枚,志石四面及刻神王雲龍各花紋,且有包金者,中橫石案,陳列祭器,雕鏤精工,非近代所能及。”

“遼代史料記載,契丹人死後有戴面具,穿鐵絲網衣下葬的古怪習俗,以前沒有人見過,但在這次盜墓中得到了證實。”

“契丹人也重厚葬,有條件的貴族下葬時都穿上特別講究的葬服,秦漢時漢貴族喜歡著金縷玉衣,契丹人則戴面罩,身蓋金屬織成的網衣。”

“網衣一般用銅絲織成,契丹人信奉薩滿教,網衣可能是法器,據說穿網衣後,靈魂被罩住,不會逃走,可順利升入極樂世界。”

“還有便於保持屍體形態,人死後停屍時間較長,屍體極容易腐爛,罩以面具、穿上網衣,屍身便不至於散架或變形。”

說到這裡聞一鳴笑道:“其富貴之家,人有亡者,以刃破腹,取其腸胃滌之,實以香藥鹽礬,五采縫之,又以尖葦筒刺於面板,瀝其膏血且盡,用金銀為面具,銅絲絡其手足。”

“契丹人對屍體很看重,還發明整套保屍方法,皇帝死後被處理過的屍體叫帝羓,現代學者戲稱之為東方木乃伊。這種保屍手段跟民間醃鹹魚方法極為相似。有明確記載使用此法,被醃鹹魚的,是遼代第二位皇帝遼太宗耶律德光。”

說完放下資料,無奈道:“盜墓賊不是考古學家,自然對眼前所見不感興趣,他們感興趣的只是隨葬品,不少寶物就此流到民間,很多下落不明。”

眾人來到縣城東南的黃土地,開始尋寶,這裡片土地命運多舛,曾經遭受過很多盜墓賊,不知道多少寶貝流失。

“這裡有反應!”

很快有所發現,黑鳳負責警戒,其他人開始挖,人多力量大,十幾分鍾挖出寶箱。

“黃金面具!”

聞一鳴首先拿出金光閃閃的面具,採用捶揲工藝製作而成,和成年人的臉龐大小相當。面具耳朵部位的紋路清晰可見,面部圓潤,眼睛雙睜,嘴唇微抿,明顯是契丹民族女性的容貌。

“我記得國內暫時只發現一個遼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