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9章 魔鏡(1 / 2)

小說:鼻尖上的寶藏 作者:雅玩居士

“給拿張白紙!”

黑鳳聽見趕緊拿出一張白紙,聞一鳴左手舉起白紙,右手拿著銅鏡,不斷在陽光下調整角度,大家很好奇,不知道發生什麼?

“快看,鏡子居然能透光!”

突然黑鳳大叫起來,指著白紙上出現的光圈,驚訝道:“這不就是銅鏡背後的圖案?”

“哈哈哈,果然是透光鏡!千古魔鏡!”

聞一鳴哈哈大笑,不斷變化角度,白紙上的圖案越發清晰,真的是銅鏡背後的青銅紋路,金屬居然能透光?

“見日之光,天下大明!”

銅鏡直徑八九厘米,淨重50克,是古人用來映照面容用的器物,其背面花紋的外側刻有見日之光,天下大明。鏡的內區為八曲連弧紋,連弧紋每曲的中心都有一短線與鈕座垂直相連符號上,銅鏡上的紋飾符號呈順時針旋轉。

這種銅鏡在光線的照射下,能夠在反射光中呈現出背面紋飾,看上去光線好像是穿透金屬的鏡體,從鏡子背面反射出來一樣。

透光鏡的稱呼就流傳下來,遺憾的是透光鏡的製作方法失傳千年,給後人留下難解的謎團,透光鏡令人著迷,被外國人稱為魔鏡。

“上博收藏萬面中國曆代製作的銅鏡。其中有一面漢代透光鏡,乃鎮館之寶。一千多年來,透光鏡的神奇現象吸引古今中外的眾多學者加以研究,從宋代的沈括到清朝的鄭復光,古今中外無數學者都曾絞盡腦汁,想要揭開這困擾了世界千年的古鏡之謎。”

“透過研究發現,透光鏡有銘文和圖案處非常厚,而無銘文處比較薄。而透光鏡的邊緣有一個又寬又厚的鏡環。在鑄造銅鏡時,由於鏡體較薄,所以冷卻快,而鏡環寬厚則冷卻速度慢。”

“所以當鏡體已經固定成型後,鏡環還在冷卻收縮,對鏡體產生一種緊箍作用,形成鑄造殘餘應力。而當鏡體產生變形時,鏡底向鏡面方向拱起程度大,而鏡環和紋飾的部位拱起小,所以形成了鏡面的凹凸不平。”

聞一鳴不斷把玩著銅鏡,讚歎道:“這種差別雖然無法用肉眼辨識,但足以令反射光集散程度有所不同。當一束平行光投射到鏡面時,有紋飾的地方較平,反射光集中,而無紋飾的地方由於凸起,反射光發散,所以有花紋的地方反射到牆上的光明亮,而沒有花紋的地方暗,牆上呈現出與鏡背相同的圖案。”

“漢代透光鏡還有一個特點,它的花紋是環向分佈的,只有這時才能產生顯著的環向鑄造殘餘應力,在鏡面形成較為規則的凹凸來,研究後得出〝鑄造成因,研磨變形〞的結論。”

說著把銅鏡正面翻過來,看著裡面清晰的自己,感嘆道:“這面銅鏡上有紅綠銹,銹跡堅固,銅境的鏡面平滑光亮,有層自然形成的玻璃廓,故經歷2000多年,至今仍能照映人物,毛髮可鑑,清晰無比。”

“有專家統計過,流傳的日光鏡和昭明鏡存世不少,理論上都具有透光的特性,但透過實驗,絕大多數都不能透光。原因是鏡面鏽蝕,真正能透光的存世甚微,所以現存世的透光鏡件件都是稀世之寶!”

收起透光鏡,這種跟水晶杯一樣,都是古代智慧象徵,充分證明老祖宗的黑科技,回去專門放在特定的展廳,讓人參觀欣賞。

“先生,這個青銅器形狀好奇怪……”

最後從土裡搬出一個青銅器,鼎身作子口微斂,圜底,三熊足,熊作蹲立狀。腹兩側附長方形耳,耳上有可翻轉的小獸紐。

“咦?四獸紐熊足銅鼎?”

聞一鳴看著青銅鼎,忍不住笑道:“這就是漢代的高壓鍋,滿城中山靖王劉勝墓出土過同樣的一個,沒想到這裡也有。”

蹲下來指著青銅鼎腹地方,解釋道:“這裡有一週凸弦紋,其上有四小獸作等距離環立。鼎蓋扣合後,將鼎耳獸紐翻轉,向左轉動鼎蓋,蓋上小獸頭部恰好卡於鼎耳獸紐上,使鼎蓋閉鎖。”

“然後大火加熱,用來蒸煮肉食,跟現在咱們用的高壓鍋原理一樣,也是古代黑科技。”

“哇撒,這個小熊也太萌了吧?”黑鳳清理完三足鼎,看著上面雕刻的小熊,愛心氾濫,用現在的話形容,真是萌萌噠!

所有東西打包帶走,繼續在附近尋找線索,眾人爬到龜山漢墓前,大門口立有一塊石碑,碑上寫著不規則的小篆。聞一鳴輕聲讀道:“第百上石,楚古屍王。通於天述,葬棺槨,不布瓦鼎盛器,令群臣已葬,去服毋金玉器。後世賢大夫幸視此書,此也心者悲之。”

轉身解釋道:“這座墓乃西漢時的楚襄王劉注與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