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龍杯和金絲結必須收藏,至於田黃印章和王原祁,用來上拍,拉攏人脈關係。現在見過青銅國寶,宋元真跡,這些小玩意不值一提。
寶貝自己珍藏,拍品直接交給凌天成,等積累到數量,第二次組織鳴遠齋精品專場,逐漸把品牌效應打造起來。
“今天咱們的目標是清西陵?”
眾人來到清西鳳凰臺附近,聞一鳴站在高低眺望遠方道:“提起清朝皇陵被盜案,都會說清東陵,西陵很少被人提及,是不是沒被盜過?”
“其實全部清陵幾乎全被民國盜墓賊挖個遍,除了第一個入關的順治孝陵,據說因為裡面埋的是骨灰缸,盜墓賊沒有興趣外,其他全被挖過。”
“影響最大的西陵盜墓中,珍妃墓,因為有小說《夜盜珍妃墓》和同名電影,此事在20年前被炒得火熱,老幼皆知。可是這墓不是珍妃的,而是珍妃姐姐瑾妃的墓,應該叫夜盜瑾妃墓。”
“八國聯軍打進紫禁城,慈禧西逃,瑾妃眼看著親妹妹被推進井裡淹死,有苦說不出。瑾妃在被囚禁後宮的日子裡,沒有荒廢歲月,在筆墨丹青裡找到慰藉,畫畫得好,字也寫得漂亮,故宮便曾藏有一柄她親繪的團扇。”
“慈禧死後,瑾妃熬出頭,在宮中最有地位,比同治皇帝的妃子還受敬重,以皇額孃的身份,管教溥儀。”
“瑾妃死後,朝廷共花費六千多兩白銀,在珍妃墓的東側給她造墓穴。當時朝廷根本沒錢,原有墓穴很寒酸,瑾妃父親看不過去,拿出錢來,對妃園重新改造,將墓圍加高加大。”
聞一鳴走下山坡,指著遠處的陵墓道:“但誰也沒想到,僅僅13年後,瑾妃墓居然也沒有幸免。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近陵墓便盜墓。多少年下來,易縣這一帶養出不少盜墓賊,住在華北村的鄂士臣和關友仁便是頭目。”
“皇陵很大,地宮又結實,僅憑兩個人不行,必須結夥。鄂士臣和關友仁便分頭物色人員,找來幾個盜墓老手。最後湊齊八個人,臨時組成了盜陵團伙。”
“這夥人商量後,決定選擇看護不嚴的陵園動手。清西陵內共有三座妃園,為何選中了光緒的妃園?除了偏僻,還有一個原因,瑾妃珍妃下葬得晚,當地人都記得當年下葬時隆重的場面,估計裡面隨葬寶物不會少。”
說著聞一鳴蹲下身,在地上撿起根樹枝,隨手畫個奇怪的梯子,解釋道:“你們誰見過蜈蚣梯?在長長樹幹上,等距離砍出可以落腳的凹槽,看起來像蜈蚣那樣。盜墓時將蜈蚣梯放入盜洞,人順著下去,進出墓內相當方便。如果一截梯子不夠的話,還可以再接一截。”
“月黑風高的晚上,這夥盜墓賊帶著槍,扛著蜈蚣梯到崇陵妃園,實施盜墓。可惜驚動班房內守陵老頭和大黃狗,行動暴露。一不做二不休,關友仁衝進班房,用槍頂住老頭。”
“當時李紀光用槍頂著老頭,警告不要多管閒事,否則小命難保。老頭不敢抵抗,馬上交出墓園門鑰匙,又按要求把自己的大黃狗勒死。”
“進入墓園後,後院中有兩座寶頂,他們選擇東面寶頂盜掘。東面那座墓的墓主正是最後葬入的瑾妃,根據清皇家喪俗,東為尊,珍妃生前地位沒有瑾妃高,只能葬在西邊,所以東邊葬瑾妃。”
關友仁持槍和其他三人負責放哨和看管守陵老頭,鄂士臣則帶著李紀光、那保餘、蘇振生開挖盜洞。”
“妃子墓建造十分講究,在寶頂上有個長方形的月臺,正下面便是放棺材的地宮。月臺南邊有石階與神道相連,石階下面才是進入地宮的石門。”
“李紀光盜墓經驗豐富,又是當地人,知道這個秘密,便讓同夥從月臺前踏垛開挖。李紀光膽子大,順著蜈蚣梯,如老鼠般地第一個鑽進了黑洞洞的地宮,當年沒有手電筒,在上面的鄂士臣用繩子,將小油燈放了下去。”
“李紀光顧不得細瞅四周,一步躥到寶床上,拔出利斧就砍,木板碎裂聲在空蕩地宮裡震出瘮人的迴音。沒幾下,就把棺槨打出個洞。用手鋸將此洞鋸成個能夠鑽進人的圓窟窿,這才伸手取過油燈,往棺槨裡一照,直嚇得他大叫一聲,險些將手中的油燈驚落在地。”
“難道有殭屍?”黑鳳面色大變,突然感覺四周陰風陣陣,看著聞一鳴緊張道:“不會有鬼吧?”
聞一鳴哈哈一笑,繼續道:“原來棺槨裡珍妃屍體並未腐爛成枯骨,只見她頭戴朝冠,身穿朝服,手裡拿著玉石,腰間掛著錦囊,身邊放著如意。臉上皮肉尚存,五官依稀可辨,尤其是那雙半閉微睜的眼睛,按迷信的說法是受盡冤屈而死,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