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君生眼前一亮,接過銅爐,用手一掂,慢慢撫摸,看了看底款,點頭道:“大開門,明代宣德爐真品無疑!”
“無論氣韻還是包漿,都符合當時特徵。”
“入手沉,細嫩光滑,如嬰兒般面板。”
“造型沉穩大氣,真色內融,渾樣天成的色皮。”
“百分百無疑是明代宣德精品!不過……”凌君生仔細看了看底款,可惜道:“照我看來應該不是宣德三年的珍品!”
此言一出,無論是聞一鳴還是趙大cd有些失望,不過聞一鳴無所謂,釋懷道:“能得到宣德爐已經是運氣,對於香道師來說已是千金不換的寶貝,至於是不是宣德三年,沒有那麼重要。”
“嗯,不錯!”凌君生暗自點頭,小小年紀氣度不凡,難怪水平如此之高。
說完站起身,上樓從書房拿出一本圖錄,展示道:“雖然不是宣德三年,但應該是當年吳邦佐後仿的精品,水平之高,不亞於前者。”
“吳邦佐是高手巧匠,也是冶煉鑄造宣德爐的督造官,還是爐式、款式、色種的設計者。後來為宮廷的宗廟社堂,鑄造了大批銅器,同時還私鑄銅爐出售,皆精妙絕倫,為世人十分珍貴。”
翻開圖錄,指著一個造型道:“根據我發現的這本吳邦佐編撰的銅爐譜,再對照這個的紋飾,你們看是不是一樣?”
聞一鳴按照凌君生所指照片,仔細對照,果然一模一樣,看來自己的確不是宣德三年的那一批。
凌君生看見趙大成有些惋惜的表情,安慰道:“就算不是宣德三年,吳邦佐宣德爐已經是難得一見。故宮都藏有他的象耳三足銅爐,周身呈墨綠色,無紋飾,宛然似一道釉宋窯瓷器,光彩照人,鑄作精工。”
“另一件銅嵌金片獸耳瓶,銅色青紅純正,通體嵌金片,肩部有雙獸活環耳,底刻剔地陽文吳邦佐督造款。那幾件銅器,皆為邦佐鑄銅的代表作。”
“傳說宣德皇帝在位時,官內的佛殿失火,金銀銅像都混成液體。又傳說是佛典起火,金銀珠寶與銅都燒結在一起,於是宣德皇帝命令將其鑄成銅爐。”
“後來皇帝詢問鑄工,銅煉幾次才能精純?鑄工回答說用六火鍊銅,就會現出珠寶的光彩。於是命令煉十二火,把銅做成條。再用赤火熔化銅條,置於鋼鐵製成的篩格上,把先滴下的最精純的選取出來製成爐,如此精益求精,不計工本才會出現後世大名鼎鼎的宣德三年香爐。”
聞一鳴暗自感嘆,老爺子不愧是首屈一指的青銅鑑定權威,看東西一眼準。銅香爐對於香道師乃神兵利器,不亞於武林高手的絕世武器,難得有機會虛心討教道:“我聽說宣德爐也講究皮色和名款?”
凌君生捧起宣德爐,在陽光下發出誘人的硃紅色,解釋道:“不錯,這個就是硃紅斑,上品皮色,比一般的硃砂斑更稀有。”
“大藏家項子京《宣爐博論》詳細解釋過皮色,宣德銅爐將寶石般的鋒芒內斂其中,出現溫潤如珠玉般的光澤,雖是淡雅莊穆,而其中玉粒金屑的彩飾,則在爐身的膚理間隱隱呈現,彷彿融雪時的冬日清晨,或是夜晚的雪光一般,晶瑩柔潤,映照四方的光華,絕非其他的鼎彝所可以比擬。”
“宣爐最妙在色。假色外炫,真色內融,從黯淡中發奇光,正如美女子肌膚柔膩可掐。色皮也是變化萬端,比如硃砂斑、石青斑、石綠斑、黑漆古斑、翡翠綠色、鎏金、滲金、灑金等。”
“能工巧匠用各種方法將宣爐本色完全包裹起來,器表便覆蓋一層堅實入裡的皮色,最後打上一層白蠟罩護並使其寶色內涵,珠光外現便告完成。”
“即便用利刃去剔它,也不容易削脫皮色,同時銅體本身隱藏在皮色之內,未與空氣或水氣接觸,也就不會有生銅鏽及銅器病的顧慮。”
凌君生不由感嘆道:“真乃鬼斧神工,直到現在高科技都不能破解很多失傳秘技,所以宣德爐才越發珍貴。”
老爺子走到陽光下,把宣德爐放在一個特定角度,展示道:“你們看,宣爐只有顏色是偽造不來的!平時爐色好像黯淡無奇,但是卻隱隱透出奇幻的光彩,彷彿是柔膩而膚觸的活物般。”
“湊近看好像是肌膚一樣的鮮活,若用溫火燒煉,爐色就會幻化成絢爛多變的色彩。如果是偽制爐,外表看來雖然光彩奪目,但是實際銅質的膚理卻是幹槁而缺乏柔潤的光澤,根本經不起推敲盤玩。”
“至於銘款不論是小篆或楷書的“德”字,“心”上一橫筆都被省略,可能是因尊宣宗皇帝之故而特予諱省,由此德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