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人多口雜,也怕鹹福宮中還有內鬼,殿中如今便只有她們三人。
皇后時刻留心著慧貴妃處,見她喝完藥皺了眉,便遞上了兩枚蜜餞。
慧貴妃手一抖,險些碎了碗,最後還是接過了蜜餞,慢慢吃著。
嬿婉也微微蹙了眉,她也並未想到,太后連慧貴妃下手之事都能發覺。若是如此,太后才會是她榮華路上最大的絆腳石。
嬿婉想了想道:“太后手中恐怕並沒有證據,連那個所謂的小冊子只怕都是在誆人。娘娘何不與富察夫人核對此事。”
若是真有證據,太后完全可以挑破此事,讓皇后被皇帝禁足之後,自己再去針對慧貴妃。可她只敢用言語施壓,可見是沒有證據。
而皇后與富察家未必一榮俱榮,卻會因為此事一損俱損。富察家不敢瞞著皇后的。
見皇后頷首,嬿婉又道:“皇后娘娘不如將宮中二十五歲以上的宮女,六十歲以上的嬤嬤盡數放出吧。”
“若是嬤嬤年老無力,出宮後並無處可去,不如將其送到熱河行宮頤養天年,也是皇家仁德之舉。”
皇后有幾分明瞭:“你是說——”
嬿婉點點頭道:“與其和太后硬碰硬,不如釜底抽薪。”
皇上登基後,宮權多在皇后和嬿婉處。太后的眼線只怕都是在此之前就早早埋好的釘子,其中有些人位置不低,才能矇蔽了皇后的訊息。這些人大多年資深厚,正好歸在嬿婉選的年紀中。
將這些人送出紫禁城,就是矇住太后的眼睛,堵住她的耳朵,捂住她的嘴巴,叫她無人可用,再不能如現在一般興風作浪。
一朝天子一朝臣,宮中早就該換一批新血了。在約束太后權力的問題,帝后的利益是一致的,就是皇帝知曉此事也不會反對。
皇后點點頭:“有理,本宮親自去找皇上商議。”
想到今日太后的所作所為,皇后不禁恨得牙癢:“太后不會放過曦月的,就是對本宮也未必。她多活一日,對咱們的威脅便大一分。”
嬿婉想起前世,太后的確成功害死了高曦月,又借如懿的手害死了皇后,繼任皇后的如懿是個糊塗的,連宮權都掌不住。
太后扶持如懿對付皇后,又扶持自己對付如懿,最後又扶持海蘭對付自己,玩的好一手借力打力。
後宮一直紛爭不斷,總有人有求於她。她便可以始終權傾後宮,肆意妄為,連給寒香見送絕子藥這樣的事情都敢去做。
最後不光接回了端淑公主,還做了大清最長壽、最享福的太后。自己死的時候,太后都八十四歲了,依舊健在呢。
這輩子想來是不能讓她這樣逍遙了。
嬿婉依依勸道:“臣妾知曉娘娘心頭的苦,只是咱們在名位輩分上實在吃虧。娘娘也不得不忍一時之氣,徐徐圖之,以求一擊必中。”
謀害太后之事,足以廢后。
就是在尋常人家裡,兒媳謀害婆母,也不會為夫家所容。可婆母虐待兒媳的,卻未見得會受到譴責或是遭罪。
這實在不公,可現實就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