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后的所作所為瞞得過旁人,卻也瞞不過掌著六宮之權的嬿婉,更何況還有慶貴人對嬿婉素來毫無保留,將什麼都抖落得乾淨。
太后一事上嬿婉是素來不避諱舒妃的,太后將她送進宮的妃嬪們視作棋子,舒妃對此自然心中也頗為難受。
只是慶貴人不肯,太后也並未出手為難;玫嬪與誠貴人自己樂意,太后雖有算計卻也的確抬舉了她們,也算是求仁得仁了。
舒妃唯一糾結,耿耿於懷的便是太后到底是否早就知情皇帝賞下的坐胎藥是避子湯一事。
嬿婉倒是想了個主意,暗中使人將此事往玫嬪耳邊吹風。
玫嬪得知此事先是一驚,舒妃是太后舉薦入宮的人中最得寵愛的,不光是皇帝寵遇非常,就是太后也肉眼可見的更偏愛舒妃些,她從前也是羨慕非常的。只嘆息自己容貌不如,才學不如,出身也遠遜於她,才沒有這樣的好命。
可若是舒妃都是這樣的待遇,在母子鬥法之間被一個下藥、一個冷眼旁觀,那她這樣的豈不是更命如草芥了。
從前在慈寧宮她也有些感到不對勁兒的情況,只是不曾深思,如今得了這個訊息,竟突然有了些茅塞頓開之感,便先多了兩分相信,這恐怕當真是這對兒天家母子能幹出來的事兒。
但她自喪女之後便多了幾分謹慎,這樣的風聲不知來源,也不曉得按照誰的意思吹到自己耳邊,她並不敢完全的聽之信之,只是在慈寧宮伺候時打起了十二分的精神,暗中也留意打探。
玫嬪久居太后身側,與慈寧宮的宮眾極為熟悉。再謹慎的人在熟悉的地方、熟悉的人勉強總也會有幾分放鬆,因而不經意之間話裡話外會帶上幾句。
玫嬪以有心算無心,小心套話之下,竟得了一個叫她毛骨悚然的訊息——皇帝當真一早就給舒妃下了藥,太后從來都是知情的。
得知了此事,玫嬪自然如墜冰窖。
若是舒妃的孩兒是因此從來沒有到來過,那她的孩兒呢,又是如何死的?只是金玉妍一個人的算計麼?皇帝在其中有沒有放任呢?
只是等冷靜下來之後,玫嬪漸漸迴歸的理智,她入宮並非是太后直接引薦的,皇帝當時還沒有理由害她,更沒有理由放任之後怡嬪的孩子被害。
但想明白了這個,背後透著的寒氣兒卻依舊沒有散去,皇帝如此防備太后,如此容不下太后舉薦之人,連最寵愛的舒妃都不許她生子,那她這樣的人呢?
皇帝容得下她嗎?
舒妃和誠貴人都系出名門,慶貴人早早投靠了令貴妃,唯獨落下一個她,無父無母,背後什麼人都沒有,如浮萍一般依附著太后過活。
皇帝若是想殺雞儆猴,或是想要警告太后,那她就是那個最好的人選。
想到這裡,玫嬪只覺得冷汗沁溼了小衣,明明外面春光融融,她卻冷得如同四經八脈都淬著寒冰一樣,手腳發麻,幾乎要站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