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8表哥要倒黴了(1 / 2)

小說:隆萬之變 作者:平行空間來客

明朝立國之初就設定了較完備的制度,其中對於鹽鐵茶更是在留步之一的戶部設立專門的衙門進行管理。

明初獲得鹽引的方法,主要就是開中法,開中法大致分為報中、守支、市易三步。

報中是鹽商按照明廷的招商榜文所要求的,把糧草、馬匹甚至是布絹、銀錢運到指定的邊防地區糧倉,向戶部換取鹽引;守支是鹽商換取鹽引後,憑鹽引到指定的鹽場守候支鹽;市易是鹽商把得到的鹽運到指定的地區銷售。

明初對灶戶的待遇是比較優厚的,往往分給灶戶草場、耕地,並免除雜役,又給工本米,一鹽引給一石。

但到了正統以後,灶丁生活日益貧困,其田產、草場多被豪強所奪,無場曬鹽,生產積極性受挫往往完不成煮鹽任務,也就只能破產流亡。

鹽產量不穩定,直接導致守支這步程式出現問題,商人繳納糧草、馬匹獲得鹽引卻遲遲不能從鹽場提鹽,整個販鹽週期被拉長,成本提高。

同時,一般的鹽商,就算手裡有鹽引,也未必就能排隊領到自己的鹽,因為在這個時候還有一夥人可以大量獲得鹽引,這就是勳貴。

從成化朝起,就不斷有勳貴富戶向皇帝奏乞鹽引,至弘治朝,這樣的奏乞也是有增無減,慶雲侯周家奏買兩淮殘鹽八十萬引,壽寧侯張鶴齡家奏買長蘆、兩淮殘鹽九十六萬引。

這些有權有勢之人插手鹽業,結果就是商人可能手裡拿著鹽引幾年,幾十年也提不到鹽,因為鹽被權貴提走。

“商人則有守支數十年,老死不得支,而兄弟妻子代之支者矣。”

在此情況下,就有商人開始和灶戶直接勾接交易, 這就是私鹽的由來。

明初嚴刑峻法, 加之灶戶日子不錯, 自然沒有人鋌而走險。

但到了明朝中期,為了生活,商人和灶戶之間的聯絡不可避免的就出現了。

魏廣德這段時間在府學可不是光看四書五經, 對於之前朝廷邸報也仔細琢磨過,畢竟他想要當官, 朝廷政策的變化是必須瞭解的, 光看大明律也不行。

以前魏廣德以為開中法是鹽法, 但是這段時間看書他才知道,其實茶葉也一樣適用於開中法, 過去聽說過的茶馬古道,其實就是商人按照開中法的要求獲得茶引,從而向周邊地區輸送茶葉。

不過到了弘治朝, 當時的戶部尚書葉淇對鹽法進行變革, 商人不需要向邊鎮繳納糧草等物資換取鹽引, 而是直接往南京戶部交銀子就可以。

短期內, 這個變革讓戶部快速積累百萬兩現銀,或許這就是所謂的弘治中興的真相。

魏廣德不懂這些, 但是從邸報上他也看到了,戶部太倉庫白銀堆積如山。

他感覺到了不對,商人的銀子可不是那麼好拿的, 不過想了很久也沒想明白。

不過這個看似複雜的問題,卻被張宏福隨口就解釋了, 因為銀子到了中央,撥付軍餉的時候可以層層剋扣, 而以前直接是糧草到邊鎮,各部官員都沒有分潤到銀子。

還有就是邊鎮那邊, 估計口糧就比較困難了,也難怪讓俺答汗打到北京,怕是邊軍已經吃不飽飯了。

到這個時候,魏廣德才意識到葉琪鹽法改革的問題,直接削弱了邊防戰力。

現在猛然聽說老爹和私鹽扯上關係,魏廣德難免就不想多點。

“那個鹽商找到沒有?”

魏廣德小心翼翼的問道。

“你還怕他來找咱們,他要是敢來,有命來沒命回去。”

魏老爹滿不在乎的說道,“鹽商有錢有勢是真的,不過那也得看碰上誰,倭寇搶走了,你叫誰拿出來,有本事找倭寇去。”

魏廣德當然不是怕私鹽販子還敢來找回那批鹽貨,實際上他想的是私鹽的暴利。

到了明朝,魏廣德已經深深體會到錢的重要性了,特別是這段時間呆在九江,大家還只是初一十五去萃秀堂喝酒,可那地方就是銷金窟。

魏廣德算是真正體會到了,娛樂行業不管在哪個時代,都是暴利。

萃秀堂還主要打的是清倌人這張牌,可也是最燒錢的,反倒是那些娼妓沒什麼富商巨賈看得上眼,紅倌人大多是清倌人轉換而來,生意其實也一般的很。

或許在她們還是清倌人的時候,不少富商士子願意砸千金拜倒石榴裙下,可是一旦變成了紅倌人,好吧, 也就是沒有人出銀子贖身, 所謂的那些山盟海誓就變成過眼雲煙了。

魏廣德那些同窗,願意為博得清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