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啪嗒。”
隨著搖晃的加速,一支竹籤跳出籤筒掉到書案上。
張居正放下籤筒,伸手撿起那隻竹籤,細看上面的籤文。
“庚庚中平蘇瓊下淚”
張居正看到籤文眉頭微皺,隨即繼續看下去。
“才發君心天已知,何須問我決狐疑,願子改圖從孝悌,不愁家室不相宜”
視線只是快速掃了一遍籤文,就看向後面的聖意。
到最後,張居正的目光牢牢落在聖意的最後幾個字上面。
“.能改過、事皆宜。”
張居正對雜書也是熟讀,看完籤文和聖意後,他其實已經知道這籤的意思。
這籤的解曰:此簽好善有好報。作惡有惡報。示人早知警悟。現在所謀不善。天神早已洞照。自是必不可行。何須啟問。唯有改悔前過。力從孝悌上起見。自有家室和平之樂。趨吉避凶。唯人自擇。可不悟乎。
如果用白話文來說,就是在發心動念之時,老天就都已知道了,既然是不好的壞心眼,又何必再問神佛解決心中的疑慮,其實自己的內心相當清楚,什麼是對什麼是錯。
只要改過向善,將心中的壞念頭一併清除,希望能從孝悌開始做起,孝順父母、友愛手足,是最基本的孝悌之道,只要做到孝悌,則不必擔憂家中無法和樂,自然而然地家業平安快樂,有道是家和萬事興。
如果不改除心中的壞念頭,厄運則隨時而至。
張居正口中默默唸道:“所謀未善、何必禱神、當決於理、改過自新。但能孝友、奉親事君、和氣生福、家道回春。”
這是他對這道籤文的理解,恰逢其實出現在他心裡,不自覺就唸叨出來。
不經意側頭看向高高在上的關帝像,張居正心中也終於做出了決定。
出了關帝廟,張居正回到府中就給馮保寫了一張條子,派人送給馮保。
馮保對張居正明確拒絕插手王大臣案很是無奈,但也無可奈何。
張居正需要他,而他其實也需要張居正,二人是相輔相成的關係,合則兩利,分則兩敗。
不過,張居正和高拱的關係也是真的不對付,他不想快刀斬亂麻結束這個案子。
錦衣緹騎去了新鄭,正好給高拱添堵,他還是很樂意看到高拱不順的。
而當晚,楊博和葛守禮因為白日在內閣沒有說動張居正的緣故,所以晚上兩人不約而同前來張府,希望再努力一次,說服張居正幫助高拱洗脫嫌疑。
在張府門前相遇,兩人短暫寒暄後就知道各自的目的其實是一致的。
雖然葛守禮也很奇怪楊博為什麼會在這個時候選擇幫助高拱,但既然大家目的一致,那就是同志,所以一起聯袂而入張府。
張府花廳,楊博還在不厭其煩對張居正說道:“高拱是前任首輔,你何必與他搞的如此?”
“叔大,此事不能再繼續了,民間傳言甚囂塵上,對朝廷威嚴影響太大。
你應該啟奏,請宮裡停止由東廠調查,而是交由刑部,查清此案來龍去脈才是。
都察院也會全力配合刑部查清此案,如此才是正事。”
葛守禮也開口說道:“我對你,對高公都沒有成見,但此案涉及陛下和前首輔,理應由刑部調查,而絕對不是讓東廠肆意妄為。”
聽到二人不斷相逼,張居正這會兒出奇的憤怒,瞪著雙眼怒視二人道:“二公說我對高公有成見耶?”
楊博馬上說道:“不敢如此,但是除了伱,無人能有迴天術,因為你是首輔,宮裡的意思,只有你能發表意見。”
別看內閣有魏廣德、呂調陽這些所謂的次輔、輔臣,但真正能夠封駁聖旨的,也唯有首輔才有這樣的權利。
別的閣臣可以反對,但卻不能封駁,必須得到首輔支援。
“不是我不願意幫忙,實在是東廠現在掌握了王大臣的口供,正在順藤摸瓜尋找高府之人,完成最後的環節。
有髒有證,我如何反對?我是真的無能為力。”
張居正依舊選擇拖延,雖然他不打算幫助馮保,可也不會幫助高拱,讓他們去鬥。
只是他想看戲,偏偏楊博和葛守禮要來糾纏於他。
至於他們說的外界傳言,張居正當然也知道,但他不覺得此事有什麼。
等結案後,傳言自滅。
這次的勸說,因為張居正的堅持,楊博和葛守禮依舊無功而返。
不過兩人不斷找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