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7章1056交趾
李成梁還在疑惑,魏廣德就直接把錦衣衛交過來的情報拿出來,遞給了李成梁。
“你看看吧,之前朝廷有懷疑,但是一直不確定那邊的真實情況,所以把你留在京城。
現在訊息已經確定,右軍都督府也該要動一動了。”
接過魏廣德遞過來的紙條,李成梁仔細看了一遍。
雖然明朝的文官集團都說明軍將官是粗鄙武夫,但實際上世襲武職的家族,哪裡可能是粗鄙的,許多都識字,學問好的也不少。
因為大明以文抑武的原因,武將家族往往都會在還在小的時候試試讓他們考功名做文官,只有確實沒那個智商,才會謀個武職。
不說俞大猷這個秀才,李成梁當初也是考過功名的,也是秀才,只是遼東文化不昌,四十歲了也沒考過舉人。
至於為什麼考不過鄉試做不了舉人,這和地方文化不昌有什麼關係?
難道考試不是全靠同行襯托,你只要比同鄉優秀就能脫穎而出嗎?
對其他省的考生來說,還真是這樣,可這不適用於遼東。
明代在地方實行“三司”制度,即布政使司、按察使司和都指揮使司,分管民政、司法和軍事。
但地處邊陲的遼東,因為屬於軍事前線,居民大多為衛所軍戶,故只設都司,不設布政使司。
錢糧之事,都司雖然可以一併管理,但科考事務,只能掛靠其他省份。
山東與遼東隔海相望,明初攻取遼東的兵馬,就是從膠東半島的登州出發抵達旅順,因為這層淵源,遼東的鄉試,明代中前期就掛靠到了山東。
所謂的中前期是指什麼時候,其實就是嘉靖十年。
在嘉靖十年以前,遼東秀才參加鄉試,要麼坐船渡海去山東參加鄉試,要麼就是走陸路,走遼西走廊過順天府到山東參加考試。
海路,風險就不說了,遭遇海難不測的遼東考生也是不少。
陸路,相較海路安全,但是距離太遠。
長途跋涉抵達山東參加考試,許多考生身體都吃不消,自然就更考不好了。
何況和山東考生同臺,雖然山東也不算什麼科舉大省,可在北方也算是中上水平,遼東考生幾乎沒多少機會的。
院試,給秀才功名,雖然也是一省統考,可終歸按地方分餅,雨露均霑,再差的府縣也有幾個名額
鄉試可沒有各個府縣都要分配舉人名額的說法,那是真靠實力來爭奪上榜機會。
遼東考生考試變動,就發生在嘉靖十年的時候。
《全遼志》載:“按遼東生儒,舊赴山東布政司應試,嘉靖十年,生員徐潮等屢請附近,甲午科始改應試順天府。”
根據《讀史方輿紀要》的記載,生員徐潮乃定遼後衛,是遼東都司的附郭衛,遼東都司的治所在遼陽城,因此可視徐潮為遼陽人。
他並無特殊之處,史稱他“賦性醇和”,很早就入學為生,為人也很孝順,喪親之後曾結廬守墓三年。
但可惜的是,徐潮的科考之路並不順暢,他多次南下山東參加鄉試,卻“屢試不第”。
遇到屢試不第的情況,不管是誰,心裡都會感到鬱悶,這種不滿的心情日積月累,終於在嘉靖十年爆發。
明清時期的鄉試,因考試時間在農曆的八月,又稱作“秋闈”,古代交通條件有限,外地路遠點的考生通常要提前一、兩個月出發。
在嘉靖十年的六月,包括徐潮在內的遼東生員,就踏上了前往山東的辛卯科鄉試旅途。
天有不測風雲,沒想到的是,那一年的夏天,天氣很不適合長途旅行,時而大雨,時而酷暑,徐潮等人在一路炎熱和泥濘中跋涉了將近兩個月,七月份才到濟南,此時距離考是,還有不到一個月的時間。
由於旅途勞頓加上水土不服,踏上考場的遼東秀才們發揮不佳,不少人中途退場,堅持到交卷的人,也沒有考中幾個。
等到放榜的時候一看,錄取的幾十名舉人當中,來自遼東的考生只有一個人,他的名字叫做韓瑋。
在此之前,遼東考生的錄取率雖然也不如山東內地,但每次至少能錄取三四人,比如上一次的鄉試,就有安永清、傅直和馮惟健三人中舉。
這次只錄取了一個人,讓本來就長途跋涉、身心俱疲、滿腹抱怨的遼東考生,尤其是徐潮忍不住了。
回到遼陽之後,徐潮聯絡了一批秀才來到京師遞上請願書,說遼東考生鄉試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