皆為偏廂車,車廂對外,內部還用小型戰車相連組成營壁,也可以此約束各部。
當夜無事,第二日天光大亮大軍就吃過早飯開拔。
昨日哨探已經探查了三道口,一路上並未發現異常。
而一側山坡頗為陡峭,確實也難以攀爬而上。
此時天色黑暗,自然更沒辦法攀爬上去。
只不過這次行軍,原本的先鋒軍行軍佇列卻靠後兩級,在他們前面有兩隻各由十輛大車,混編車步營的明軍佇列先行出發。
這兩隊人馬,自然是戚繼光派出的精銳戰兵,是為了控制河谷兩側進出口出動的人馬。
古代行軍打仗,將官們也早就注意到,在一些地區,往往出現難以繞行的路段。
而這些路段又是極容易被埋伏的區域,如何破解敵人的伏擊戰術,自然也是很重要的戰術。
對此最簡單的應對就是繞行,直接避開危險區域。
但既然已經是無法或者說難以繞行的地方,那自然就只能硬著頭皮從這裡經過。
而所謂伏擊,大多就是設好伏擊圈,前後實施夾擊。
所以,危險地帶,大軍經過前務必控制好前後出口,勿被敵所趁就變得尤為重要。
“凡軍行,人山林翳之地,防有伏兵,先須選矯健三二百人於險阻不防之處偷路過,把其出道。又選驍勇當道搜尋,或自高山、樹梢,使人審視,審無藏伏,分兵前後,以為領招,然後遣輜重老小先度,以步兵濟其後。”
這是《武經總要》對應對此種情況所提出來的應對之法,戚繼光也是深以為然。
前面兩隊人馬,都是身手矯健,擅長攀爬計程車卒,就是薊鎮軍中專門搶佔谷地進出口的部隊。
隨著這兩隊人前出,先鋒佇列才緩緩跟上,雙方相距裡許,只保持前後皆能看到,可以透過旗幟傳遞資訊。
很快,最前面的十輛大車掩護著三百餘士卒到達三河口。
戚繼光遠遠觀之,果如嚮導所言難以攀爬。
不過這個難以攀爬,指的是普通士卒,對於那些擅長此道的人,比如軍陣哨探們來說,總是有厲害之人,能夠攀爬而上。
只要能上去一個人,到時候就有辦法把更多的人拉上山去。
經過測量距離,十輛大車選準位置結成簡單營寨,佛朗機炮也架設好。
一切準備充足後,百十名明軍悍卒才靠近山腳下,開始仔細觀察,尋找上山路線。
戚繼光也不著急,檢查了今日的行軍佇列。
輜重車被分成三隊,騎兵和步兵則主要分佈在佇列前後,只有車兵和臨時配屬戰車的殺手隊才緊隨在大車身旁。
終於,前方明軍選定路線開始攀爬,而此時戚繼光的注意力也看向遠處山頭。
山頭上了無人跡,並沒有一絲異常。
不過今日若不能安排步卒佔領前後出入口,戚繼光的大軍是絕對不會經過此處的。
軍令給的時間算起來也充足,他是絕對不會在這種地方犯險,他寧願耽誤時間,利用急行軍追回也絕對不會在險要地帶暗渡。
而此時山背後,王杲帶著部將都聚在這裡,他之前在山頭上佈置的探子已經發回了明軍精銳向上山上攀爬的訊息。
雖然他早就安排好一切佈置,可是面對明軍這樣謹慎的套路,他能拿出來應對的辦法也不多。
如果這個時候帶領大軍上去,毫無疑問,他們的作戰目的也就暴露了。
可若是不出動,則明軍佔領山頭後,他們一樣有暴露的風險惡。
而且,攻打被明軍控制的山頭,貌似也不是一件容易的的事兒,山下可是有上萬明軍。
雖然此處不好攀爬,那只是不利於明軍快速發兵支援,沿繩索上山卻是可以的,只不過速度稍慢。
“滿格,上去吧,不然明軍搶佔了山頭,我們就不好打了。”
“是啊,就算埋伏不了明狗,也可以在這裡攔下他們幾天時間。”
手下人開始七嘴八舌說起來。
他們當然知道這樣做的後果,更知道若不發動的話,那後面的埋伏也就更難打了。
反正遇到個謹慎的明軍將領就是專這樣,設伏肯定是不可能的。
王杲此行帶來的人馬只有三千餘人,兩頭封堵安排一千人,剩下千餘人就在山上點殺明軍。
女真人是遊獵民族,對於弓矢自然熟悉,可以說他帶來的人,大多都能挽弓射出幾箭。
不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