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貨幣體系。
別覺得太僕寺常盈庫裡上千萬兩白銀很多,其實放在整個大明,不過是杯水車薪。
要知道,大明每年的實物稅相當於白銀三千萬兩,只不過是現金收入偏低,大約只有三百萬兩的緣故,所以後世才一直說大明的稅收只有幾百萬兩銀子。
但實際上說幾百萬兩銀子的稅收也沒錯,但是卻忽視了價值三千餘萬兩的糧食和茶葉等等實物稅收。
或許也正是因為缺乏白銀的緣故,中國雖然在唐宋就開始使用金銀交易,但是規模一直很小,根本沒法擴大,而銅錢轉運實在麻煩,才選擇徵收實物稅,朝廷按照需求進行調撥。
準確的說,如果不是地理大發現和美洲金銀礦的發現,全世界不管是東方還是西方,都不具備進入白銀時代。
因為東西兩個人類聚居區都面臨著金銀短缺的窘境,即便大明旁邊就有一個盛產金銀的倭國。
中世紀晚期,西歐封建制度內部矛盾重重。
隨著宮廷開支的上升和官僚體系的膨脹,各國政府在財政上常常捉襟見肘,它們迫切需要尋找新的財源。
在這種情況下,西歐各國君主先後支援開闢新航路,大力向海外擴張,不少封建貴族和騎士成為第一批殖民者。
西班牙與葡萄牙幾乎同一時間開啟了大航海的冒險,起初兩國探險者的目的是一致的——直接通往印度、中國,獲取香料、奢侈品的貿易特權,開啟東方市場。
但是,不同線路的選擇最終導致了不同的結果。
哥倫布發現美洲之後,西班牙人很快就意識到這個文明的處女地根本沒有他們想要的商品或市場,卻擁有意想不到的貴重金屬。
16世紀中葉,西班牙佔領了除巴西以外的所有中南美洲,建立起龐大的西屬美洲殖民帝國。
西班牙佔領美洲後,墨西哥、秘魯等地儲量豐富的銀礦被發現,這些白銀很快被大量鑄造成銀幣並開始流向世界各地。
據統計,從1503年到1660年的150多年裡,西班牙從美洲獲得了總計達18600噸白銀。
當時橫跨西班牙和美洲大陸之間的大西洋商路和途徑菲律賓的東亞與墨西哥之間的跨太平洋商路十分繁忙,這條海上航線被稱為中世紀海上絲綢之路。
如此數量的白銀被開採出來,幾乎相當於當時整個歐亞大陸白銀的總和還要多。
那時候的歐洲,因為各個國家的商人在一起互相貿易,互相做買賣,大家肯定需要達成共識,選出一種貨幣作為全球流通的公認貨幣,而這個公認貨幣就是白銀。
因為白銀作為流通貨幣有很多優點,比如:比價方便,易儲存、易攜帶、不可再生、易識別等,相比於銅錢來說更稀有,但又不會稀有到像黃金一樣的程度。
所以,當時全球貿易大多以白銀為結算貨幣,很多國家都對白銀的需求量與日俱增,這也包括明朝。
在白銀需求量暴漲的時候,西班牙人在美洲大陸上發現了迄今為止最大的銀礦,白銀產量的增加也刺激了冶煉技術的提升,歐洲鑄造的銀幣損耗更小,造型更加精美,純度也更高。
在墨西哥的薩卡特卡斯和瓜納華託,海量的金銀礦藏被發現,薩卡特卡斯的白銀礦藏至今仍然排名世界第一,可見西班牙人的運氣有多好。
開採出來的銀礦被彙集到新西班牙的首都墨西哥城,在1535年,新上任的總督建立了墨西哥城造幣廠,新西班牙地區也成為第一個向外輸出銀幣的西班牙殖民地。
墨西哥城作為西班牙在新世界最早也是最大的造幣廠,從1536年開始,墨西哥城造幣廠就開始生產西班牙的第一種銀幣,帶有兩根立柱的打製銀幣。
這種雙柱銀幣一面有兩根立柱,被卷軸纏繞,卷軸上寫著拉丁文”PLVSVLTRA”——海外別有天地。
圍繞石柱的卷軸,纏繞成S形狀,外形與之後的美元符號$相似。
實際上,美元符號的產生確實和這種雙柱銀幣有關係。
因為後世佈雷頓森林體系的存在,許多人都以為美元是和黃金掛鉤,但其實美元誕生之時,美元的定錨物就是白銀。
1792年新建立的美國採用白銀作為國家通貨基礎,國定每一個美元等於24.056克白銀,基本上可以認為當時一美元其實就是一個西班牙8里亞爾銀幣。
所以,那時候一美元的購買力是非常驚人的。
可以說,西班牙人直接促成了白銀時代的到來,之後數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