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制度轉為鈔銀錢並行,並在立法上始終未改變以寶鈔為主要貨幣的規定,還在本階段初期的正統、景泰年間,出現過"以鈔法不通,復申錢禁"的波折。
但鈔法崩壞是無法扭轉的趨向,寶鈔雖至明亡仍不斷髮行,但僅成儲存祖制的形式而已,鈔銀錢並行的貨幣流通制度,在社會經濟生活中已失去實際意義,以銀為主。
銀錢並行的貨幣結構格局已經出現,自弘治朝起,朝廷還不斷詔令規定明錢、歷代舊錢比價及對白銀的折價,並不時調整。
此時雖然朝廷還是嚴禁私鑄銅錢,但是民間因為銅錢缺乏,還是有人開始偷偷私鑄。
嘉靖三十三年,世宗採納御史何廷鈺之言,"請許民用小錢,以六十文當銀一分",令"錢法宜從民便"。
嘉靖皇帝採納了這個建議,或許也是認為堵不如疏的緣故。
不過這個口子一開,民間私錢氾濫就再也無法遏制。
畢竟,此前是違法私鑄,而現在已經變成了"奉旨開行",而且,此時民間私鑄小錢為了獲得更加的暴利,所鑄小錢就更加粗製濫造。
實際上只要細心就會發現,朝廷規定的明錢是七十文折一錢銀子,而對於私錢,則是六十文折一分銀子。
換句話說,就是明錢兌私錢是一比8.6,一錢銀子等於十分銀子,十六錢銀子等於一兩。
按說,嘉靖朝好像就已經把明朝的錢法給定下來了,其實沒有。
因為雖然朝廷定下來銀、錢的兌換,但是官府卻是不管的,也就是小民以錢兌銀價格浮動,並未嚴格按照朝廷規定執行。
銅錢多時,銀價高漲,而白銀少時則銅錢漲價,一些大商戶也藉此盤剝百姓和小商家。
造成這一情況的原因則是,嘉靖皇帝還下了一道旨意,那就是"課稅及官俸俱用銀"。
嘉靖四十二年,"停鼓鑄,自後稅課徵銀而不徵錢"。
正是因為有了這道旨意,造成極為惡劣的影響,一直持續到數百年後。
後世人教版六年級課文《糶米》,選自葉聖陶的《多收了三五斗》,講的是舊中國的農民豐收後去糶米,雖然米價跌了,卻不得不忍痛賤賣的事。
而自此大明銀錢價格變化,也主要集中在地方繳納賦役之時。
商家操縱銀錢比價,利用朝廷規定徵銀而不徵錢瘋狂盤剝百姓小民。
所以在隆慶三年時,譚綸就曾奏議:"請令民得以錢輸官,則錢法自通"。
實際意思就是廢除徵銀而不徵錢,小民可以按照朝廷的詔令以錢抵銀。
此次魏廣德衝定的錢法,就是要把此以立法形式確定下來。
商家可以炒作銀錢價格,但是官府必須按照一兩銀子對1120文制錢收賦稅。
只要官府明確銀錢價格,商家可以牟利的空間也就小了。
“要不,朝廷也仿前宋舊事,推出鐵錢?與銅錢按一比十兌?”
譚綸小聲建議道。
“鐵錢可比銅錢難鑄多了,又容易鏽蝕不便儲存,真要鑄造小錢,還不如把小平錢降低成色來的簡單。”
朱衡開口說道。
他是工部尚書,自然知道銅和鐵的區別。
別看鐵錢好似面值小,就覺得是不是好鑄造,實際上鑄造鐵錢可比鑄造銅錢麻煩多了。
宋朝那會兒,銅錢大量外流、銅原料匱乏,而當時商品交易越來越活躍,銅錢需求量遽增才不得不推出鐵錢。
而現在大明雖然依舊缺乏銅料,可畢竟白銀多起來了,現在又是以白銀為主要流通貨幣,否則魏廣德也不會提出鑄造一錢的銀寶。
說起來,這樣的銀幣也就是銅錢大小,但是一個可以當七十個銅錢。
不過,魏廣德此時心中卻是一動,開口說道:“我記得現在民間還有人兌換寶鈔,只是十貫寶鈔兌一文錢?”
“魏閣老的意思是,用寶鈔?”
譚綸皺眉問道。
“不行不行,絕對不行。”
戶部尚書王國光開口說道:“雖然民間確實如此,但是在朝廷可不是這樣算的。
若是按此做法,朝廷從中央到地方的府庫可就少了”
隨即,王國光就列舉了魏廣德此法的缺點。
雖然所有人都知道寶鈔無用,可這是太祖印製的,哪怕棄用,最基本的體面還是要保留下來的。
“可是,我聽說
魏廣德瞟了王國光一眼,開口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