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則是針對卡拉克帆船不足,經過改進後出現的船型,很多方面都相比更加佔有優勢。
只是卡拉克帆船雖然適合遠洋航行,但是畢竟懼風,來到遠東地區的自然不多,所以反倒被俞大猷重視,以為是夷人的新式戰船,放到最後展示給魏廣德看。
實際上,卡拉克帆船屬於典型的內海戰船,在複雜氣象條件下戰力低下。
西方的大帆船技術確實發達,進步很快,但也不是一蹴而就的。
早期,在東方古國已經建立起一套完備的政治制度的時候,歐洲其實還處於茹毛飲血的原始時代。
西方的文明,最初是從地中海發展起來的,所以他們的海航技術最初就是地中海的三槳座船開始的。
之後對風帆的認識,開始在槳葉船進化到帆槳船,才有了歐洲的帆船。
而之後北歐國家使用的則是柯克船,一種看起來船體有點像阿拉伯三角帆船的船型在歐洲發展起來,因為北歐海盜的出沒,讓歐洲人第一次知道了遠洋帆船的概念。
柯克船一般只有一根桅杆,掛一個四角方帆,採用搭接法建造船體。
搭接法是早年造船常用的方法,這種方法船板一層壓一層,相對於處理船縫壓力小一些,船體也能做到相對比較堅固,但是問題是採用這種方法船板不可能太厚,或者說沒法採用多層垂直交錯增加強度。
在這裡多說一句,其實人類早期技術不發達時,船隻並不是一種耐用品,往往時一次性的,或者二次性的裝備。
只是到了後來船隻建造技術發來越發達,船隻也越來越耐用,價格也越來越貴,這才成了耐用品。
柯克船的最大問題是由於採用搭接法建造,船隻不可能造的太大,越大越脆弱,因此為了遠航需要,改進船型勢在必行。
歐洲逐漸出現了一種船體短胖,有高艏樓和艉樓的船隻,採用三桅或者四桅,使用縫接法建造船體,這種船隻被稱為卡拉克船。
卡拉克船採用高艏樓,抗浪效能有很大提高,高艉樓則有效的擴大了船體空間,採用多桅多帆可以更有效地利用風力。
船體採用縫接法,這也是在掌握捻縫工藝後造船工業的必然發展趨勢,全球總體來說都差不多。由於可以使用油灰或者瀝青等之類的東西捻縫,這樣的話船體就可以採用多層垂直交錯,中間用鐵釘聯接,船殼厚度可以隨船隻增大變大,這樣便可以保證船體增大後船殼強度不足。
更重要的是,艏樓和艉樓可以佈置大量火炮,增強了其作為戰船的能力。
但是卡拉克船由於有很高的艏樓和艉樓,導致其在航行時很容易招風,船體難以控制,艏樓和艉樓佈置了大量火炮,船體也有多層火炮,重心過高,遭遇橫向風時容易導致船隻傾覆。
針對這些問題,各國進行了長時間的有針對性的改進,改進的結果就是蓋倫船。
最初蓋倫船要小於卡拉克船,但是沒有高聳的艏樓和艉樓,取而代之的則是船身整體層數的增多,讓船體看起來更加高大。
船身特別是水下部分更加流線型,還設有修型用的船徽,有時還要包銅皮減阻。
另外,除了船首斜牆外,只有3根桅杆,風帆的佈置也進行了最佳化,增加了後桅杆起空氣舵作用的帆,極大的提高了適航性和機動性。
最初由於各國在改進蓋倫船時各有側重,形成了不同的外形特點,例如西班牙的蓋倫船就看起來船首低矮,船喙長而薄,船尾高聳;荷蘭的蓋倫船則有強烈的舷緣內傾;英法兩國的蓋倫船則中規中矩,效能穩定。
而先前魏廣德看到的,就是西班牙特徵的蓋倫船,或者說所謂的馬尼拉大帆船其實就是西班牙船型的蓋倫船。
雖然用後世眼光看,蓋倫船也不算成功的船型,但必須承認,在這個時代,蓋倫船確實是最好的船型。
託福於影視劇,魏廣德一眼還是認出了蓋倫船,堅持選擇這種帆船做為未來大明海軍的主力船型,而沒有選擇被俞大猷視為新式戰船的卡拉克船。
“說說珍寶船的事兒,你那邊打聽到多少訊息?”
魏廣德從圖冊上收回視線,看向俞大猷問道。
俞大猷搖搖頭,說道:“那種船都是夷人自己控制,而且搬貨物上船的苦力,也多是南洋當地人,夷人不會讓漢人上船去的。”
“這樣啊。”
魏廣德微微點頭,隨後又說道:“派人多加關注,特別是這種船出沒的時間和航線。
既然叫珍寶船,那船上裝載的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