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8出行(2 / 3)

小說:隆萬之變 作者:平行空間來客

錢很少,一般都是宮中才有製造,作為賞賜之用,民間都是碎銀。

後世,我們在金店裡看到的金銀物品,都是閃閃發光,耀眼的很。

可不管是在大明還是前朝,或者到了之後的清朝,除了大戶家中收藏的元寶外,大多都是黑漆漆的。

金元寶還好些,銀元寶不管伱如何煉製,放久了都會變成黑漆漆的一坨,因為它會氧化。

而且,做成元寶只是窖藏好看,真正使用的機會很少。

金銀的購買力在古代是驚人的,很少有直接使用元寶的機會,即便是有一般也用不完,所以都要用專門的剪刀剪下一部分。

流傳後世的許多元寶,邊緣都是坑坑窪窪的,那就是剪掉一部分用來付帳用。

黃金,由於顏色特徵,辨識度會高一些,而銀子的顏值,可能就讓人大跌眼鏡了。

後世影視劇裡,古人的白銀都是亮堂堂的,一看就是值錢物,可那只是道具,是假的。

現實中大明流通的銀子,又髒又黑,上面全是牙印,掉地上都不一定能認出是石頭還是銀子。

先秦時期,隨著銅的出現,人們製造青銅器,鑄造銅幣。

在秦始皇統一貨幣之前,各國的錢幣形狀,各有不同,有刀幣、圓形方孔錢、鏟幣等等各式各樣的貨幣都有。

秦朝統一中原後,秦國的刀幣成了通用的錢幣。

漢武帝時期,朝廷集中造錢,當時流通的是五銖錢。

然而一直唐朝之前,貨幣的性質與重量都不統一,唐朝發明的開元通寶,是朝廷統一了重量的銅錢。

元朝時期,老百姓就拿銀子來當貨幣使用了,元朝開國皇帝忽必烈在位時,大力推行銀元寶的使用。

為什麼說古代的銀子都是黑不溜秋的呢?

因為銀子自身的成分問題,暴露在空氣中,或者跟人接觸,容易氧化發黑,也就形成了後面我們所看到的黑不溜秋的銀子。

其實即便是後世,銀飾品也存在這個問題,暴露在外久了都會變色。

古代造銀技術不發達,銀子提煉不純,造銀的方法也不規範,銀子什麼形狀都有,且為了流通方便,銀子往往被切成小塊的碎銀子,用來日常消費使用。

生活中大錠的銀元寶很少,拿出去用也不方便找零。

這些細碎的銀子,在市場反覆的流通中,不斷地氧化,磨損,漸漸地就成了一坨黑漆漆的石頭。

後世影視作品裡看到的古人,拿到銀子上來就先咬一口的場景也不是作假,因為銀子質地軟,又被氧化的很黑。

所以為了辨別真假,古人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拿到咬上一口,能留下牙印的,表示確實是銀子而不是石頭。

久而久之,於是銀子的表面就留下了各種坑坑窪窪的壓印,既髒,又難看。

即便是魏廣德隨身的口袋裡,放的碎銀子,其實也多是如此。

他相信,張居正身上應該也會有同樣的“石頭”。

別說身邊帶著下人,是不是就不用自己帶錢了。

魏廣德和張居正都不是生來富貴,都是透過自己努力,慢慢打拼才熬到現在的位置,隨身帶錢的習慣可不容易丟掉。

其實好看的銀子也有,那就是官銀,地方上送到京城的銀子就是經過處理後的“雪花銀”。

官銀製造工藝高,提煉純度也高,又是以統一的模具生產出來,所以外觀確實好看,類似“雪花”般的亮澤。

如果再用這些銀子做一次拋光處理,那就是皇家專屬了,不輕易流入民間。

銀子的色澤和它的提純度有關,純度越高,亮度越高,色澤也越白。

魏廣德給張居正看的銀元,提純度很高,色澤雖然也有發黑的地方,可比之大明流通的銀兩確實吸引人喝很多。

果然,張居正在被魏廣德提醒後,伸手從懷裡掏出錢袋,摸出幾塊碎銀。

一手是大明現在流通的碎銀,一手則是那塊西班牙銀元,這才微微點頭說道:“若是放到民間,大家也應該喜歡用這種。”

“是啊,民間流通當無大礙,主要就是地方官府,倒是可用強壓推進,不過先要把事兒定下來,讓工部儘快拿出制錢方案,把常盈庫中的銀兩改鑄成銀寶流通出去。

銅錢除小錢外,大錢也要定下標準,銀寶也是,製作平錢大小的一錢銀寶,也要有一兩銀子的銀寶。

這樣,市面交易就不必再用剪子剪碎銀子了。”

魏廣德開口說道。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