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旁。
能站在這個位置,代替皇帝發號施令的,那也不是隨便安排的,都是千挑萬選過的,要求說話聲音洪亮,有穿透性。
一般來說,皇帝不會走出皇極門,所以必須是朝中奏請出宮。
他們全部都跪在那裡,有幾個或許堅持不住想要倒下,就會遭到身後士卒一頓腳踹,然後只能乖乖跪好,才會停止毆打。
而被他們圍住的,則是近百個渾身髒兮兮的囚犯。
在他坐下時,也不知道宮裡佈置了什麼關竅,奏樂之聲幾乎瞬間停止下來,讓本來顯得有些喧鬧的午門外廣場聲音一下子小了許多。
當初高拱被人說過這茬,不過你其實也是涉及政治鬥爭,並非是科道一心為公。
鳴鞭靜場,全場肅穆。
這時,先前去請皇帝御午門的贊禮官高聲贊唱:“進“!”
隨著他話音落下,兵部尚書譚綸走出文官佇列,向著午門走上幾步。
與此同時,旁邊兩個青袍官員抬著一面巨大的露布跟在他身後到了午門城樓之下行禮。
隨著譚綸的跪下,奏樂之聲再起,眾人熟悉的《朝天子》樂章響徹廣場,兵部尚書譚綸帶進獻露布的官員面向午門行四拜禮。
“愛卿平身。”
小皇帝朱翊鈞略顯稚嫩的童聲響起,譚綸平身後樂止。
“啟奏陛下,萬曆二年八月,我遼東巡撫張學顏奉旨捉拿叛逆王杲大獲全勝.”
接下來,譚綸將遼東捷報奏上。
遼東捷報其實早已傳開,稍微上心就能從通政使司拿到抄本。
不過這份捷報檄文,則是到了兵部後再進行潤色的,和原版略有不同。
年長官員還好,並沒有因捷報檄文受到什麼影響,而年輕的官員們,不少已經滿臉興奮的躍躍欲試。
勝利的戰報,是最容易刺激人腎上腺素分泌的,許多人情不自已亢奮起來,其實也是很正常的。
待譚綸奏報完畢,禮讚管再次贊唱:“進露布。”
隨著他的喊聲,樂師們再次奏響《太平令》,在樂曲聲中,兩個兵部官員展開露布,供城樓上的萬曆皇帝御覽。
一段樂曲完畢,樂止。
們樓下贊禮官再次贊唱:“宣露布”。
宣展官員跪,禮部宣制官走到露布錢,跪宣露布。
魏廣德側耳侵聽後就點點頭,此檄文正是前兩天奏上,昨日才從宮中發還兵部的奏報。
宣讀完畢後宣展官和宣制官捧著露布走出人群,來到午門旁早已佈置的大案前將露布置於上。
退回就位後俯伏,興樂作,行四拜禮,平身後樂止。
按照朱元璋制定的規矩,朝廷的各種典禮活動中,都少不了奏樂助興。
為此,明代宮廷有專門的祭祀樂隊、朝賀樂隊、宴饗樂舞等,分別用在不同場合,都有各自的樂曲。
明代祭祀樂舞“大抵集漢、唐、宋、元人之舊,而稍更易其名。”
明代帝王極為重視祭祀樂舞,曾多次修改樂舞制度,如:洪武元年,命朱升、範權撰寫圜丘、方丘樂章;洪武十二年,定合祀天地樂章;嘉靖九年定《夕月樂章》等。
所謂合祀天地樂章,是指明代才開始出現的合祀天地或合祀社稷樂章,因明初時繼承儒家傳統,原將天地、社稷分祀,而明太祖朱元璋堅持將二者合祀方才產生。
朝賀樂隊所奏曲目很多,應用場合分為朝賀儀、朝會儀、視學儀及傳臚儀。
洪武四年制定《朝會樂章》,升座、公卿入門、上壽、舉酒、還宮儀式中五個環節皆有用樂,總共26首曲目。
其中“升座”時所奏《萬歲樂》《朝天子》與《萬壽聖節朝賀儀》中“百官行禮”步驟時所奏樂曲,可以用在朝賀儀、朝會儀、視學儀及傳臚儀等場合,所用樂隊為丹陛大樂。
此外就是宮廷舉行酒宴,還會準備宴饗樂舞。
宴饗音樂中的舞蹈樂隊包括文武二舞、四夷舞及隊舞四種。
宴饗九奏樂章最開始確立也是九奏三舞之制,武舞即《平定天下之舞》;文舞即《車書會同之舞》;四夷舞即《撫安四夷之舞》。
到了永樂十八年,樂舞數量有所增加,隊舞數量卻與之前不同,增加了《表正萬邦舞曲》和《天命有德舞曲》等。
再到嘉靖年間,文武二舞、四夷舞不變,但僅保留一支隊舞,即《纓鞭得勝隊舞》還在使用。
可以說明朝的各種典禮活動,都少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