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俞大猷看來,這些夷船要想一網打盡有些困難,因為見勢不妙夷人可能就會毀掉壕鏡登船衝出海灣。
到了海上,這些夷人的戰船在船速上是有優勢的,明軍水師難以圍堵,且明軍單船火力也遠遠遜色於夷船,哪怕是武裝商船亦有不如。
只不過魏廣德在看到壕鏡已經有了船廠和炮廠後,原來的心思就淡了。
他想要的不止是拿回壕鏡這彈丸之地,而是想要全盤接手壕鏡,包括船廠和炮廠,甚至那些會技藝的工匠。
在大明沒有走出去前,貌似壕鏡就是大明瞭解夷人技術發展的視窗。
打下壕鏡簡單,可之後就再難找到這麼一個可以瞭解西方技術發展的地方了。
而且,現在的壕鏡人口不多,常住葡萄牙人不過數百,當地主要勞動力還是他們僱傭的大明百姓。
有這些人的存在和掩護,也非常有利於大明刺探夷人的技術水平,故而讓魏廣德暫時打消了收回壕鏡的想法。
不過是讓俞大猷抽調沿海衛所的工匠去壕鏡,瞭解他們製造火器和造船的方法。
畢竟官方出面,對方會藏著掖著關鍵技術,只有偷偷刺探,才有可能掌握他們的完整技術。
只是這些小動作,魏廣德當然不會告訴張居正,而是說打算用銀子挖人,學會夷人的技術。
“那就讓工部派人去談,安排工匠過去學習他們的技術。”
張居正可不是思想迂腐之人,也是善於學習的,他當然知道夷人所擅長火器的犀利。
別的不說,就目前還在不斷被大明工匠研發的佛朗機炮就是夷人所發明,裝備明軍後戰力得到極大提升。
在張居正看來,大明租給佛郎機人地盤讓他們可以維護海船就已經不錯了,天朝要他們貢獻手中技藝,難道不是應該的嗎?
當然,他也知道,技藝是不會輕易傳授的。
只是,魏廣德不是已經說了嗎?
用銀子砸,務實的張居正可不相信這些不遠萬里來到大明的夷人會拒絕銀子的誘惑。
他們這些文官都信奉所謂千里為官只為財,他們夷人萬里經商可不也是為了賺錢嗎?
“佛郎機人有更好的火器,我們當然要學會,他們的造船之法,也不妨一併學了,只是”
張居正略微猶豫道:“你想要派南洋水師南下舊港之事,我覺得還需慎重。
此事怕不是你我就可以商議定下來的事兒,一旦訊息傳出,怕是朝中議論不會小。”
張居正是知道的,文官對於耗費巨大建造海船跑海外貿易是有牴觸的,他們認為這樣做並不划算。
特別是當初鄭和下西洋,雖然也帶回來許多奇珍異寶,可和朝廷的損耗相比,依舊有虧空。
當然,此行也帶回來許多海外番邦的使臣,確實早就了那時候的輝煌。
可這些人來到大明,封貢之後,算起來大明就更吃虧了。
張居正是務實之人,雖然之前看到李成梁拓土開疆的計劃而興奮,可是那也是建立在可預見的情況下。
一旦大明重啟官方的下南洋行動,不說大海上的不測,就是耗費和不可預見的利益,讓他也覺得此事不能輕易答應。
當初福山島海難,張居正其實就動了暫停海上通道的主意。
一是因為海運漕糧是高拱時期提出來的,並執行,他要最大限度降低高拱在朝中殘留的影響。
二則是因為他知道魏廣德對海運很是推崇,拿海運漕糧一事還可以拿捏一下魏廣德,作為籌碼和他進行一些利益交換。
他勉為其難答應繼續海運漕糧,你魏廣德是不是也該答應他的一些條件。
實際上,海運漕糧一事,張居正可沒打算就用一次。
只要海運繼續,隨時都可能發生海難。
屆時,每一次海難之後,都是他可以拿出來和魏廣德談條件的籌碼。
現在,魏廣德更加大膽,居然想要恢復舊港宣慰司。
說起來這不算壞事,只要朝廷有足夠的財政支援,恢復海外土地,也可以提高他張閣老的威望。
不過最重要的還是,張居正發現在海運漕糧之外,他又獲得了一個可以談判的籌碼。
這樣的利益交換,他覺得比以前和高拱或者其他閣臣爭執要有效的多,大家各取所需,還不會撕破臉。
他拋給魏廣德的好處,其實並非他個人獨得,而是對朝廷,對他這個首輔也是有利的。
想想當初高拱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