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領,因為天下承平的緣故,只會召集為數不多的私兵,平時是親兵,戰時派出去掌控軍隊。
而只有在北方邊鎮,將領才會把私兵分的這麼清晰明瞭。
至於官兵,則是由巡撫、將官的標營,透過足餉招募的營兵,以及數量更多的衛所軍。
而這三類官軍中,以標營裝備最好,衛所軍裝備最差,而苦戰或者是消耗則多分派給營兵去做。
營兵,其實就類似於僱傭軍,本來就是賣命賺錢的,戚繼光在浙江時組建的戚家軍其實就屬於營兵,開出遠高於衛所兵的軍餉和賞賜,往往被投入到一線作戰,擔任最危險的任務。
營兵和衛所兵在李成梁的戰術中,他們的作用是當炮灰。
由於消耗塊,缺額比較嚴重,很多時候需要大戰來臨時大肆勾選衛所餘丁甚至平民進行補充。
李成梁的戰法就是利用這些炮灰牽制敵軍,然後帶著家丁直接攻擊對方營寨,獲取最後的勝利,戰法沒有問題,問題出在軍隊建設毫無建樹上。
李成梁自從接任遼東總兵官以來,從來沒有好好訓練遼東兵馬,只是不斷從明軍抽調精銳補充自己的李家軍。
這樣的結果很明顯,就是遼東的明軍戰力不斷下滑,根本就剎不住車。
而一旦這些李家軍精銳遭到戰敗,力量被削弱,整個遼東防務就變得非常空虛。
甚至,就算李家軍戰力依舊保持強大,可是整個遼東軍戰力完全靠李家軍支撐起來,這也是魏廣德不能接受的。
堂堂一個軍鎮,官軍戰力堪憂,而作為總兵官的李成梁手下卻擁有一支堪比整個遼東軍的私人武裝力量存在。
有他這個總兵官在,對遼東將官的選調有得天獨厚的優勢,長此以往,後果不堪設想。
到時候遼東的到底是他李成梁的還是朝廷的,還真說不清楚。
魏廣德在仔細分析李成梁在遼東的作為後,已經隱隱預感到明末女真從遼東崛起的根源。
留李成梁在遼東,或許未來二三十年裡,遼東依舊會大捷不斷,李成梁能夠穩住遼東局勢,可是一旦出現差錯,遼東就會萬劫不復。
留李成梁在遼東實在太冒險,魏廣德不打算養虎為患,所以打算早早的把人調離。
只不過未來防止被人說成卸磨殺驢,鳥盡弓藏,所以打算讓李成梁在遼東完成對女真和蒙古人的戰爭,給他左都督甚至三公三孤的頭銜,再調離到其他軍鎮去。
獲得武將的最高榮譽,魏廣德自認為已經對得起李成梁對朝廷的功績了。
至於為什麼不是遼東和薊鎮對調,就李成梁的搞法,魏廣德是真不敢把李成梁放到薊鎮來。
要是繼續使用在遼東的玩法,怕是整個薊鎮防線就會變成泥捏的般,這讓京城太過危險了。
去大同,換防馬芳就沒有這樣的後顧之憂。
即便大同有失,山西鎮和宣府軍還可以救援,最起碼不會讓京師陷入險地。
張居正對這些或許知道,或許並未關注,因為張居正是個看結果的人,他並不關心過程如何。
不過在魏廣德提出李成梁在遼東的私軍問題後,張居正作為首輔也不得不給出一個態度。
調動李成梁,無疑是最好的解決辦法,屆時其旗下的家丁隊伍,怕是瞬間就會少一大半,因為不是有那麼多人願意背井離鄉跟著大帥去外地謀生的。
並沒有準備太多,魏廣德在當晚就和譚綸聯絡,安排兩日後出發。
這次去薊鎮,兩人都是輕車簡從,魏廣德身邊只帶著十來名家丁跟隨作為沿途護衛。
譚綸雖是文官,帶了這麼多年兵,也是有了許多將官的習氣,做事也是幹練。
他帶的家丁只有七八人,比魏廣德還少,都是他在南方和薊鎮軍中招募的好手,都是有實戰經驗之人。
所以雖然他帶的人少,可真要打起來,魏廣德這邊雖有人數優勢,還未必能打贏。
當然,魏廣德也就這麼想想,單打獨鬥怕是整體不是對手,可真要拉開距離,組成戰陣對戰,貌似可能也不一定能贏。
二十多人就是二十多匹馬,這樣的馬隊出現在京畿附近,自然還是很招人關注。
只不過魏廣德等人出了京城後就打馬往薊鎮前行,根本就不耽誤時間,官府派出衙役探查馬隊來路也是撲了個空。
魏廣德馬隊是從東門出,先是走通州,過河後直奔三河、薊州,到第二天晚上的時候,馬隊已經出現在遵化城外。
兩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