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永樂三年,為了向海外萬邦宣示大明已經取代蒙元成為中華正朔,以及弘揚大明的繁榮昌盛,朱棣派遣鄭和率船隊下西洋。
這裡的“西洋”是指“南洋”以西,也就是現在的印度洋。
鄭和的船隊有二百多艘船隻,不僅配備了兩萬餘名水手和士兵,還滿載著中國的絲綢、瓷器、茶葉等商品用來賞賜和貿易,從南洋、西洋帶回來的香料、珍稀木材、金銀等貴重物品,同樣充實了明朝國庫,獲利頗豐。
龐大的財富,也吸引了無數雙貪婪的眼睛。
盤踞舊港的陳祖義,得知鄭和船隊載有大量從西洋帶回的奇珍異寶,決定在船隊返航途中予以截奪。
他的計劃是先向鄭和詐降,然後趁明軍放鬆戒備之際發動突襲。
陳祖義的陰謀被另一支華人武裝首領施進卿發現,施進卿是生於海外的二代華人,信仰伊斯蘭教,而鄭和算也是穆斯林,宗教信仰的一致讓兩人關係頗好。
於是,一心向著大明的施進卿,悄悄把陳祖義的偷襲計劃告訴了鄭和。
鄭和曾經追隨朱棣征戰沙場,見慣了陰謀和廝殺,很早就洞察到陳祖義的伎倆,現在又有施進卿作為內應,輕鬆消滅陳祖義這股海盜,將其生擒押回京師處刑,解除了下西洋路上的一大威脅。
消滅陳祖義勢力,施進卿成為舊港的實際統治者後,派人入京覲見,向永樂皇帝朱棣表明忠心。
於是在永樂五年,朱棣下旨設立舊港宣慰司,任命施進卿為舊港宣慰使,賜予金印和官服,舊港宣慰司歸入明朝版圖。
舊港宣慰司周圍群狼環伺,也就是有明朝這個靠山才獲得在南洋安穩的安穩日子。
舊港宣慰司到底算不算明朝領土,這一點一直存在爭議。
因為明朝沒有向舊港派遣官員和駐軍,也不收稅,比元朝對滿者伯夷王國的短暫統治還要薄弱,元朝至少向爪窪島上派駐過官吏和軍隊。
而且舊港宣慰司與明朝之間的聯絡,僅限於幾次進貢,地位與藩屬國差不多。
此外,施進卿同時也向滿者伯夷王國稱臣進貢,以維持和平關係。
在魏廣德眼中,舊港宣慰司算不算大明領土其實不重要,只要大明的皇帝和內閣認為是,那就一定是,不是也是。
以往魏廣德沒敢對海外土地打主意,那是因為他深知此時大明軍力孱弱,對外發動戰爭很難獲得勝利。
即便取勝,也會是慘勝,實在得不償失。
可是看到戚繼光訓練的薊鎮軍以後,魏廣德的態度就發生了明顯變化。
等幾年遼東攻略成功實施,讓戚繼光接任李成梁遼東總兵官一職後,就讓他在遼東重建這麼一支軍隊。
三萬人規模的軍團,屆時大明就有出兵的底氣。
一個軍團向海外出擊,一個軍團留在薊鎮拱衛京畿,貌似就穩妥了。
而這幾年的時間,還得抓緊找工部解決艦船問題,需要大船,可以一次性搭載更多的軍隊。
別的地方暫且不提,一路先去舊港,恢復朝廷對舊港的統治,然後就是搞清楚歐洲人在南洋的勢力範圍,再徐徐圖之。
至於張居正會不會答應,還有宮裡的態度,魏廣德其實心中已經有底。
雖然舊港宣慰司早就不存在了,可是朝廷從未下達過撤銷宣慰司的旨意。
換句話說,雖然朝廷一直沒有對舊港宣慰使進行過封賜,可是這個衙門,這個官職依舊存在。
正好,船隊南下就以舊港宣慰司久不見進京覲見的理由,不管現在那裡誰說了算,都是個發兵的依據。
因為朝廷從未向舊港派出過官員和駐軍,而是由當地華人自治,所以朝廷放棄舊港時也沒有行文,否則就要派出艦船南下接人。
也是虧得他記憶超好,還記得自己確實沒有看到過朝廷撤銷舊港宣慰司的文書。
不過魏廣德還是打定主意,回去查一查。
只要確認此事,也是可以拿出來的理由,想來只要說服張居正,宮裡的態度就不重要了。
不過最麻煩的還是銀子。
再次籌集銀兩建造大船下南洋,戶部怕是不會願意提供財政支援,一切只能是工部出力。
還好的就是之前已備倭的名義行文江南沿海各省為水師船隊造船提供一部分資金,到時候也可以直接把這批銀子轉過來,可以分擔一部分工部的壓力。
另外在這裡,不是還有兵部尚書譚綸嗎?
組建下南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