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兵皆畏懼不前,差點把他賣給了倭寇,這個教訓太大,現在的戚繼光是時刻不敢忘。
魏廣德聞言,也只是笑笑,說道:“這個不急,明日先看看軍卒訓練。”
這會兒太陽也要下山了,三人自然不可能留在軍營過夜,一起騎著馬出了軍營回了三屯營裡的總兵府。
後世的遷西縣三屯營鎮在明代時就已經是薊州鎮府駐地,因明初此地有三百屯田軍戶而得名,原名三屯忠義衛。
明天順二年,薊鎮總兵胡庸群修築城池,並將薊鎮府遷至三屯營。
既然是鎮府駐地,該有的城防自然也是有的。
從天順年間開始,三屯營就從原來衛所兵的土圍子很快就改成成了營堡。
之後隨著邊防壓力越來越大,三屯營的駐軍也越來越多,到現在的三屯營不僅在城外有佔地巨大的軍營,就算是鎮堡也被擴大了數倍。
現在的三屯營城牆牆高三丈,周圍七、八里,設三個正門,名為南景忠、東賓日和西鞏京門及兩個便門,分別是小東門和小西門。
城上建有五座角樓、九座敵臺和兩處水關,城北無門,城臺上建有紫極宮,極為壯麗,薊鎮鎮府雄居正中,鐘鼓二樓巍然屹立。
魏廣德進了三屯營後,沒有直接進城,而是騎馬上了城門邊的馬道上到城牆上。
後世的三屯營早就破敗,雖然時不時有挖掘出明代古遺址的訊息見諸報端,但是畢竟已經荒廢了。
這次魏廣德直接上到城牆,也是想要好好看看這座城堡的全貌。
順著城牆往前走,不時朝城內城外看看,戚繼光有點明白魏廣德的意思,於是不斷向他講解城裡的佈置。
“中間那個就是你的鎮府?”
魏廣德指著遠處建築問道。
“是的,魏閣老。”
戚繼光答道。
“那廣場還真是大,能集結多少人馬?”
鎮府門前有個巨大的廣場,不僅讓整座鎮府看起來更加氣派,還有聚兵的作用。
“可聚千人。”
戚繼光答道,“我剛來的時候廣場沒那麼大,不過考慮到快速出兵,所以把周圍一些房屋拆掉,擴大了廣場面積。
又把三條道路拓寬,這樣在此地集合兵馬後,可以快速派遣到東南西三個方向。”
魏廣德看著鎮府門前“T”字形街道,旋即點點頭。
三屯營裡的鎮府位於鎮堡中心,周圍道路密佈,確實可以快速調兵遣將。
“鎮撫前面左右分別駐防的是車營和騎營,靠近城牆的營房是步營.”
戚繼光繼續給魏廣德介紹城中營房分配,魏廣德不斷點頭。
“平時人都住在堡內,不過每月都會把人帶出去一趟,在外面紮營住上幾日,讓士卒們習慣野外紮營。”
戚繼光又說道。
“不錯,若是都住在堡內,早晚人都養廢了。”
魏廣德稱讚道。
後世的軍隊不也要時不時拉出去拉練,都是在荒郊野外駐紮,就是怕把兵養好了,以後拉不出去。
後世還有諸多科技手段可以彌補偵查敵情可能出現在疏漏,帶了古代,雖然也會放出去許多探馬,可是也一樣不能保證沒有疏忽。
所以紮營就是非常重要的事兒,營盤外面不僅要放一圈柵欄,還會挖許多壕溝、陷阱,防備被敵人偷營。
軍營裡的帳篷搭建也是非常講究,不僅營內通道用帳篷阻隔,搞成七彎八拐,還要適當留出空地保證士卒有地方集結。
當然,這種紮營盤的方法也就是漢人的軍隊才用,向蒙古人的營寨就不會這樣,只會搭個簡單的營柵欄,隔一段距離打一根木樁,栓上一條狗。
為了保證蒙古騎兵能夠隨時出動,營內道路也是筆直,可以放騎兵出動時有空間加快馬速。
簡易低矮的柵欄,在需要的時候可以隨時放倒,這樣就不會影響騎兵從任意方向衝出軍營。
柵欄外面自然也不會挖掘戰壕、陷阱一類的東西,不然敵人沒有防住,倒是把自己困死在營盤裡。
圍著三屯營轉了半圈,最後走到紫極宮。
建造紫極宮,其實就是為了便於總兵官指揮戰鬥,所以這裡是三屯營最高的建築。
北面不設城牆,也是因為大明的威脅大多來自北面,所以處於戰備考慮,就只在三面建造城牆。
魏廣德和譚綸直接上了這裡,整個城內佈置一覽無餘。
譚綸很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