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清宮,高拱在奏報了杜化中的彈劾奏疏以後,並沒有要離開的打算,因為今天他還有一個事兒需要隆慶皇帝定下來。
“陛下,如今內閣之中只有臣和叔大二人,政務實在繁忙,還請陛下考慮增補閣臣一事。”
高拱看了眼張居正,就開口說道。
“增補閣臣?”
隆慶皇帝低頭想了想,這才抬頭看著高拱和張居正說道:“卿二人同心輔政,不必添人。”
聽到隆慶皇帝的話,高拱一時不知該高興還是不高興。
皇帝把權利托付給內閣的自己和張居正,這一方面顯示出皇帝對他們的信任,可另一方面也是把重擔壓在他肩上。
這段時間處理朝政,已經讓高拱感覺有些疲憊。
雖然他一心想要匡扶社稷,可也得身體能支援的下去才行。
雖然這時代沒有“身體是革命的本錢”這句話,可意思高拱也深有體會。
更何況,已經上過一次當,高拱對於閣臣的權勢已經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
看似是他和張居正把持了大明內閣的權利,但是別忘記科道言官這幫人,當初高拱怎麼被趕走的,其實一個很重要的步驟就是彈劾。
只要有言官彈劾他,那麼按照規則他就要回家寫陳辯,解釋科道的職責之言。
或者說,如果有人彈劾他,他就要回家寫奏疏給自己解釋,而內閣的權利就落到張居正手中。
如果在這個過程中,是有預謀的對他發動攻擊,除了隆慶皇帝對他的信任,他將暫時失去反制的能力。
往內閣再安插人,只要不是和張居正交好的官員,能夠在其中起一個監督作用就夠了,限制張居正的權利即可。
增補閣臣,在高拱看來是必須的,現在隆慶皇帝卻不想增加,他自然要想法設法讓皇帝改變立場。
“陛下,內閣事務繁忙,我和叔大都力有不逮,且我等閣臣,也不能拘泥於只是處理一般政務,還要為朝廷國策花時間考慮。
如宗室問題,糧賦制度,都需要我們花很多時間思考如何完善制度,國朝之初定下來的規矩,多少都有些不合時宜,這從此次黃河大水阻斷漕運,朝廷為了保證漕糧被迫選擇嘗試海運一般。”
高拱對隆慶皇帝說道,言辭也是很誠懇的,他不願意把時間浪費在處理一般朝政上,而希望有更多時間思考在他手裡發動的一場改革。
“張愛卿是何意見?”
隆慶皇帝聽了高拱的話,雙眼看向張居正,問道。
“陛下,如今內閣中僅餘高公和我二人,處理政務確實壓力很大。”
張居正只是如實回答道。
他以為高拱是打算把自己人弄進內閣,好幫他分擔一份壓力,所以乾脆也不多話。
在張居正看來,你高拱越肆無忌憚越好,這樣皇帝才會早早的對你生出覬覦之心,而且百官也會因此私下裡對高拱產生惡感。
高拱一向以精明強幹自詡,傲視同僚,他越是如此,就會越發自鳴得意,殊不知因此不知得罪多少人。
看到張居正也沒有反對,隆慶皇帝這才看著高拱問道:“高師傅打算舉薦誰入閣?”
“臣舉薦原禮部尚書高儀,隆慶三年因病致仕,想來經過這些年的調理,應該也緩過來了,正該為朝廷效力。”
高拱開口說道。
就他打聽到的訊息,高儀在家這幾年,日子過得逍遙得很,哪有什麼病。
如果說有病,那也是上歲數老人的通病,但是據說精神頭還不錯。
這小老頭膽子小,已經經歷過一次了,想來召回京城入閣,他不敢再和自己作對才是。
不過聽到高拱所舉薦之人和他所想大相徑庭,張居正還是有些奇怪,他還不知道高儀什麼時候投靠了高拱,想以此謀求復起。
張居正不會想到高拱為什麼會選擇高儀,而是以為高儀走通了關係,投靠了高拱,所以才會為他出頭,舉薦他入閣。
知道高拱舉薦高儀,別看兩人是一個姓,可根本就沒什麼關係,一南一北兩家人而已,張居正就心知要壞事兒。
高拱舉薦高儀,不會讓隆慶皇帝反感,也不會讓百官私底下議論,而且這位入閣也是有足夠資歷。
果然,隆慶皇帝聽到高拱舉薦的是高儀,臉上也不經意帶出一抹笑容,點點頭,只是略微猶豫道:“就是不知高愛卿現在病養好沒有,還能不能回朝理事。”
“陛下可下旨召他入閣,若他身子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