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7威脅(2 / 3)

小說:隆萬之變 作者:平行空間來客

西北地區牧業發達,牛羊遍地,而蘭州作為西北羊毛的集散地,為毛紡業提供了質優價廉的羊毛。

按理說,蘭絨的產量也應該很高才是。

可惜大明和蒙古人之間長期的戰爭,讓蘭州的羊毛供應一直都不高,當地人即便有很高的紡織技藝,也因為很難湊足羊毛而無法大量織造。

當然,也是因為稀缺才進一步助推了蘭絨價格。

想想,織造一件衣服居然要二十兩銀子,這可是二十兩銀子,幾十石糧食的價格。

魏廣德貴為內閣閣臣,一個月俸祿若是不折色,拿足了,也就夠買兩件衣服。

魏廣德下午在內閣裡想到這個的時候,就叫人查閱了典籍,發現蘭州絨織造技術似乎和西域有關,大約在唐代傳到蘭州。

按典籍記載:凡綿羊毛有二種:一曰裘衣羊,剪其毛為毯,為絨片,帽襪遍天下,昏出此焉。

古者西域羊未入中國,作褐為賤者服,亦以其毛為之。

褐者有粗而無精,今日粗褐亦間出此羊之身..

一種裔芍羊(番語),唐末始自西域傳來,外毛不甚裘長,內毛細軟,取織絨褐,秦人名曰山羊,以別於綿羊。

此種先自西域傳入臨跳,今蘭州獨盛,故褐之細者皆出蘭州,一曰"蘭絨",番語謂之"孤古容",以從其初號也……

孤古容,在後世也被人誤稱為姑姑絨。

而現在大明流行的蘭絨,主要材料其實就是這種裔芍羊,或者說蘭州山羊毛織造。

不過因為戰爭的原因,山羊的飼養量也是不大,畢竟這東西只能飼養在野外,而且產量也不高。

倒是蒙古那邊有大量羊毛,可以製造地毯、帽襪一類的東西,製作衣服也可以,只是稍微粗糙點,但是保暖效果俱佳,才是可以普及的東西。

但是,這蒙古人的羊毛只能做粗糙的衣帽等物,那是因為蒙古人技藝不高的緣故,西方這個時代毛紡織業已經發展起來,只要加大成本其實要可以織造精緻的毛紡織品。

其實,最早看到蘭絨的時候,魏廣德就有心投資羊絨產業,不過擔心在大明爆發“羊吃人”事件,所以強按下這個念頭。

資本逐利,資本家沒有底限,這些權貴同樣沒有。

不過,現在如果大明和蒙古人議和,那就意味著大草原上能夠有充足的羊毛原料,自然就不擔心內地田地因此被圈佔拿去養羊,這毛紡織業貌似在大明也就可以發展起來。

以大明能工巧匠的技藝,紡織機的改進自然是不在話下,相信大明的毛紡織品應該也能達到西方的水平甚至超越。

在魏廣德不多的學校記憶裡,似乎西方經濟發展幾個重要的東西,除了蒸汽機、鍊鋼技術,紡織機的改進也是很重要的推動因素,它讓西方人第一次領略到技術革新帶來的成果。

蘭絨為什麼在後世名聲不顯,魏廣德猜測可能也是和西方有關。

畢竟歐洲國家的紡織業是他們經濟發展最早的行業,技藝上因為時間長的原因產品肯定是非常精湛,甩中國毛紡織品幾條街,最後蘭絨的沒落怕就是被人搶佔走市場造成的。

當然,實際上蘭絨的消亡也確實是在清朝。

清朝中期以前,蘭絨的交易量還是非常大的,因為清朝的時候已經解決了制約大明羊絨發展的壁壘,有西北巨大的羊毛產量做為支撐。

據傳,在清朝乾隆時期,每年蘭絨的交易量高達萬兩黃金。

而蘭絨這項傳統技藝的消失,則是因為到了清朝晚期,洋務運動興起,在明清蘭絨生產技術的基礎上,蘭州開辦了蘭州織呢局,利用西北地區豐富的羊毛原料,來生產毛布。

好吧,這時候的蘭絨已經被西方的紡織技藝取代,採用西方的工藝生產產品了。

自然,蘭絨也就不再被人提及。

“善貸,伱的意思我大概明白了。

那邊的損失,就用草原上的羊毛來取代,我們讓他們用羊毛交易鹽鐵茶,再把羊毛紡織販賣出去。”

徐文璧似乎還是有些猶豫,不過魏廣德知道他擔心的是什麼,於是笑道:“互市上賺一筆,紡織作坊上再賺一筆,這利潤可是不小的。

據我所知,草原上這羊毛還真不值錢,跟白撿的差不多。”

“做生意能賺多少?好像也沒現在這麼賺錢啊。”

徐文璧皺眉說道。

“大哥,堂堂國公府,難道真差那點銀子不成?”

魏廣德看著徐文璧的樣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