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3明軍潛規則(2 / 3)

小說:隆萬之變 作者:平行空間來客

餘人。

而貴州那邊,怕兵力只會更少,倒是四川能夠調集的兵馬可能多一些。

在遼東打慣了仗,李如松看到這裡衛所裝備的火器,那是一百二十個不滿意,都是明初鑄造的老古董,僅有的幾門佛朗機炮還都是中小號,自然不能滿足他的需要。

所以挑兵外第一件事兒就是向南京要火器,最新鑄造的大中號佛朗機炮,以及一批鳥銃,都是遼東明軍玩兒剩下的,他也熟悉這樣的火器。

實際上,李如松最喜歡的還是火炮,對釋放慢的要命的鳥銃並不感冒。

不過鳥銃這東西燃放起來,密集的槍聲確實非常壯聲勢,可以給衝鋒過來的敵軍很大的心裡震懾,可比悄無聲息的箭矢嚇人得多。

可惜,西南這邊的漢人整體來說,身材較北邊漢人矮小,所以拉不了長弓,而是更加短小的哨弓,箭矢射程有限。

這種情況下,除了加緊訓練士卒外,還是儘快武裝出一批鳥銃手更加容易。

畢竟弓手的訓練可不簡單,非常耗費時間。

實際上當初在遼東的時候,雖然家丁隊伍也比較重視吸納弓手,但是這些所謂的弓手真正練出來,也不是靠他們在家或者在衛所練的那兩下子。

而是到了李家以後,才花費不小的代價練出來的。

而弓手在明軍佇列中人數本來就有限,能夠勉強算弓手的就更是鳳毛麟角,所以李家家丁隊裡面大部分人都是攜帶鳥銃或者三眼銃為遠端武器,彌補弓手的不足。

這點,也是明軍和蒙古騎兵,或者女真部族交戰時主要的缺陷。

畢竟,和這些常年靠漁獵為生的部族,以農耕為主的漢人確實要差上許多。

大明的許多軍戶人家,甚至連最基本的打仗技巧都沒能傳承下來,完全還是一群放下鋤頭,手拿刀槍的農民。

大明在西南的衛所,雖然時常參與平叛戰爭,但實際上武備依舊鬆懈,多是靠軍中少量精銳完成戰事。

畢竟土司手裡能有多少人馬,只要截斷作亂土司和周圍其他土司的聯絡,不讓他們煽動山民作亂,官府能夠反應迅速調集兵馬,還是能比較容易平叛的。

這也是當初大明為了穩定邊疆,大肆封賞大大小小土司的主要原因,其中未嘗沒有分化他們實力的意思在其中。

只要不讓土司坐大,吞併周圍弱小土司部族,規模限制下,一般也沒有土司敢作亂。

此時,李如松就在校場外,看著近萬名士卒的訓練。

不過越看,他就越是搖頭。

按照他在遼東的火爆脾氣,他都想上去踹人了。

一個個士卒揮舞捅刺手中兵器都是有氣無力,完全沒有精銳該有的樣子,和遼東軍完全就是天上地下的差別。

“一群廢物,怪不得被一群倭寇攆得東逃西竄,就這樣的孬兵,勞資在遼東直接就打死了。”

嘴裡低聲咒罵,李如松都懶得如之前般,提著棒子進入佇列中打人了。

“少將軍息怒,為這群孬兵氣壞身體不值得。

早就聽說南兵是這樣,只倭寇一衝鋒,他們自己的佇列就垮了。

所以剿倭剿了那麼多年,最後還是一事無成。”

身邊親兵隊長陪笑著說道。

一開始,他們按照遼東軍的訓練進行嚴格要求,可是就算把人打一頓,結果第二天操練依舊如此。

幾天下來,他們也對這些兵痞沒了好辦法。

“要是拉上戰場,敵人一衝他們扭頭就跑,這仗還打個屁。”

李如松沒好氣的答道。

這次離京前,李成梁曾帶他們兄弟拜會了內閣魏廣德魏閣老,他對這次的明緬戰爭很是重視。

會面中,甚至暗示只要仗打得漂亮,戰後他會奏陳為李家封伯。

當然,這樣的伯爵和國初那些世襲罔替的勳貴不同,只能是李成梁一人。

要想獲得三代傳承,甚至世襲罔替,那還得用戰功來換取。

不管怎麼說,大明和緬甸什麼東籲王朝交戰,斷沒有戰敗一說。

大明,也不可能承受一場失敗的戰爭。

想當初安南失利,官面上都是以錢糧耗費巨大,於國朝不利為理由撤兵,都不是承認損兵折將而選擇的放棄。

當然,實際情況就是,大明在安南僅有的那點衛所,已經確實無力獨自承擔平叛的任務,甚至國內調集的援軍也在戰場上失利。

如果要再次取得對安南的勝利,非得從國內調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