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4攻打馬尼拉(1 / 3)

小說:隆萬之變 作者:平行空間來客

第975章1064攻打馬尼拉

鳥船在慢速航行時,命中率還算達到了俞大猷的要求。

隨著船速提高,命中率自然下降,當鳥船達到高速時,只剩下幾發炮彈落在礁盤附近。

鄧子龍不是隻進行一面射擊,在繞圈後做了個“8”字機動,用另一面船舷也進行了兩輪炮擊,這次的射擊演練才算結束。

“提督大人,炮擊演練結束。”

鄧子龍回到俞大猷面前,抱拳稟報道。

雖然後面射擊命中率下降的厲害,俞大猷並沒有怪罪誰。

說起來,這也是大明水師第一次進行這樣的演練,炮手們瞄準不熟悉也情有可原。

“還行,高速航行時命中率太低,還需要繼續演練。”

俞大猷看了眼擁擠的船艙,開口說道。

“是,末將一定敦促炮手勤加練習,不服大人所望。”

鄧子龍立馬抱拳說道。

俞大猷微微點頭,但是視線依舊落在船艙裡。

“大人,可是船艙有何不妥?”

看到俞大猷的樣子,鄧子龍上前一步,不解的問道。

俞大猷指指船艙,有些無奈的說道:“當初魏閣老堅持要採用夷人戰船,學習他們這種炮術,先前的情況你也看到了。

這樣在側舷佈置大量火炮的戰法,打起來威力著實驚人。

你或許也聽說過把,夷人的戰船,一側的火炮最多可是有五六十門,他們兩條船就有我們十條船的火力。”

“那也是沒辦法,船艙就是如此。”

鄧子龍明白俞大猷的想法,可是也沒有辦法解決,因為這涉及到船體結構的問題。

中國的造船技術和航海技術歷史悠久,而且技術發達,在古代是處於世界領先地位。

古代中國對外交通發達,從漢朝著名的海上絲綢之路開始,中國造船和海航技術得到不斷發展,隋唐時期,以及宋元時期是中國海上交通和貿易發展的重要時期,指南針用於航海。

元朝時期,海上絲綢之路進入鼎盛時期。

明朝初期,中國的造船和海航技術也是處於世界領先地位,最著名的就是鄭和下西洋,展示了大明王朝的海軍力量。

明朝繼承並發展了前朝造船技術,鄭和7次遠航,船隊最多時有船200多艘,人數最多有27800人。

其中最大的船稱為“寶船”,長44丈,18丈,長寬比例2.43,錨中都有幾千斤重,更是高達九桅,可乘坐千人,噸位約為五千噸,是當時世界上最大,最先進的海船。

而同時期的歐洲的船艦桅數一般是三桅或者四桅,不僅是船隻噸位和船隻大小遠遠超過同時期的歐洲船艦。

桅數越多表示戰船越大、掛起的風帆越多,能夠借用的風力也越大,船速也越快。

可惜的是,鄭和之後明朝曾經強大的海軍也隨之縮減,大明水師從此告別了鉅艦和海洋,等著西方戰艦趕超上來。

西方諸國林立,相互之間時常爆發戰爭。

海軍的發展,顯然比東方,一直處於超級領袖般存在的大明更快,他們的海軍幾乎完全是以戰爭為目的進行的建設,甚至連商船都可以充作戰船使用。

一個固步自封,或許就是修修打打小幅度的改善提高,而另一個則是高歌猛進,艦船的建造技術和海軍戰術自然遠超大明。

至於說船體結構影響東西方海戰思想的詫異,其實和後世國人吹噓的天花亂墜般的水密艙是有關係的。

西式帆船的船隻結構是人的肋骨,內部是中空的,這導致其內部空間巨大,可以在中下層甲板佈置體積巨大的火炮用於海戰,裝載貨物也一點不受影響。

那中國帆船的結構就是方框,船身被一節節的橫隔板所隔開,橫隔板除了構成水密艙,它也是支撐起中國帆船的結構,往往一艘船有多達十幾個水密艙。

雖然水密艙有助於讓船隻比較不易沉沒,但它也限制了船艙的大小,各船艙的物資與人員無法移動,人必須要從水密艙爬到甲板,才能到隔壁艙房,居住上十分不便。

再者各水密艙的長度太短,所以船隻無法裝上太大或太長的貨物,這限制載貨的種類。

以大明最先進,最大的福船為例,由於福船的水密隔艙結構,除了艦面甲板是全通的以外,下層的多層甲板都是被木板分隔為幾個小房間。

由於這些隔板涉及到船舶的整體結構,不是單純的“水密隔艙”。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