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機不好被人捅出來,輕則罷官,重則掉腦袋。
這也是他為什麼說工部要繼續研究鑄造之法,最好能造出可實戰的大炮的緣故。
“那這個就能在大閱的時候交差?”
朱衡指著那尊火炮模型問道。
“可以,加緊再造九門出來,湊個十門炮組成一個炮陣,讓周邊那些番邦使臣見識見識我大明的犀利火器。”
魏廣德答道,不過隨即又想想才又指著不遠處一輛拉材料的馬車說道:“這炮還得設計專門的炮車,火炮要安放上去,參閱時用騾馬拉拽。”
“不放在大車上?”
明軍運送火炮大多使用四輪馬車,神機營就配備了不少,用來運送將軍炮和大號佛朗機炮。
“這炮這麼大個?若是鑄造重量不會輕,搬運困難且危險,安裝在炮車上最好不過。”
魏廣德介紹道,他可不想大閱的時候,兩個士卒就能把這麼大個的火炮搬上抬下的。
太假了。
雖然有弄虛作假的嫌疑,可假的也得搞成真的一樣,至少不能在外人面前穿幫。
只不過這些話,不能在這個場合說出來,私下裡倒是可以和朱衡說說。
“炮車?也行,不過炮車終究還是不適用。”
朱衡聽了魏廣德的話並沒有反對,或許也想到了這點,不過還是補充了一句。
“怎麼會不適用?”
魏廣德聽到朱衡的話,皺眉問道。
“善貸,你應該看過打炮吧,怎會不知?”
朱衡也是奇怪的表情看著魏廣德,說道:“陣前,這些火炮一般就地取材,或挖坑,或用土墊之,炮身上壓沙袋,以防火炮釋放後翻轉或者後退。
即便是裝在戰車上,也只能側放,並用多重木架固定,一般也會在炮身上壓沙袋。
可這炮如此之大,根本沒法側放在大車上,只能順著佈置,如此一旦燃放,炮車必然倒退數步甚至十數步,如何能在軍陣中佈置?”
魏廣德在保安州的時候,當然是看到過明軍在戰車上釋放火器,確實如朱衡所說,火炮都是橫放在炮車上,所以導致進退不易。
因為炮口要對著敵人,所以戰車都是橫向放置。
不過那個時候,魏廣德並不覺得有他,後世他看到過一些圖冊也是這樣,所以下意識就覺得理所當然。
不過此時魏廣德才明白,大明工匠不是沒考慮造炮車,而是沒有解決炮車固定之法。
沒有炮管制退器,可不就沒法解決火炮後坐力的問題。
第一代火炮多采用炮座設計,這種火炮是前置裝藥,採用基座設計,目的是增加火炮的重量,防止火炮後坐力過大導致炮管偏移命中不準,完全用炮管和炮架來強行扛住這個後座力。
到了第二代火炮的時候,設計師設計改良兩處,一個是加長炮管加大射程,這時候火炮也採取後裝炮彈的方式,也就是現代的裝彈方式;第二點就是開始採用伸縮式炮管,這是在火炮上面增加一個儲氣室作為氣墊,給火炮發射作緩衝用。
魏廣德知道原理,可也知道現在根本無法做到。
現在的大明,甚至是西洋國家,對於鑄造這樣的大炮都覺得非常棘手,還要進行改裝,估計沒有一、二百年的技術發展是沒法做到的。
不過固定炮車,魏廣德當然也知道該怎麼做。
後世一些重炮都有炮釘,直接釘在地上,有些甚至不用人工,直接機械打孔。
“把那車拉過來。”
魏廣德指著遠處的馬車道。
很快,馬車牽到近前。
魏廣德就叫來那個主事和周圍的匠人,以馬車為參照進行講解。
按照後世的印象,魏廣德對炮車支架做了要求,有孔,用來打地釘。
如果還不牢靠,就在車架其他地方,甚至是炮口處,左右打兩個環,套上藤繩用地釘固定。
反正就是一個不夠就多裝幾個,總能解決問題。
(本章完)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