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之處的還是魏廣德和殷士譫,他們才是他最需要的人。
能發現問題,還要能解決問題。
沒有過多猶豫,隆慶皇帝提筆在魏廣德和殷士譫名字上打了勾,隨即又在旁邊註釋一段小字。
服侍在隆慶皇帝身邊的兩個太監,一個是騰祥,一個就是陳矩。
雖然隔著一點距離,騰祥年歲有些大,或許老眼昏花看不清楚,可陳矩現在還年輕,自然看個明白,心中不免一陣唏噓。
他和魏廣德結交是什麼時候,那會兒魏廣德剛參加完科舉成為庶吉士,御史,沒想到才多少年?
十來年的時間,就從新科進士一躍而入內閣,成為閣臣,怕是大明開朝以來,最快從庶吉士跨越到內閣大學士的人了吧。
不過畢竟是接受過太監學堂正規教育的人,又接觸機要甚久,只是片刻功夫陳矩就輕輕搖頭。
因為他想起來了,魏廣德雖然升官看上去很快,但是貌似歷史上比他更快的還有,而那個人就是嘉靖皇帝曾經非常倚重的大臣-張總。
張璁字秉用,號羅峰,後為避御諱,明世宗賜名“孚敬”,字茂恭,浙江溫州府永嘉縣人。
明朝中期重臣,也是“大禮議”事件中最重要人物之一。
張璁為正德十六年進士,雖為正德年間進士,但此時御座上的皇帝已經換成了嘉靖皇帝朱厚熜。
可以說,張總入仕途就是跟著嘉靖皇帝混。
他從進士到內閣閣臣用了多長時間?
七年。
正德十六年五月中進士,嘉靖六年十月入閣。
貌似比魏廣德,還是快了近一倍的時間,只不過張總入閣如此之快也是時勢所致,那時候的嘉靖皇帝初登大寶,手裡需要知道信賴的人。
由他之手吸納的“天子門生”,又在“大禮議”事件中為他衝鋒在前,自然得到他的完全信任。
只不過陳矩不會知道的是,張總這幾乎是火箭般的提升速度還並不是大明朝最快的。
崇禎十三年狀元魏藻德升遷速度比張璁還要快,僅僅到崇禎十六年的時候,他就已經遷為東閣大學士,成為大明朝最快入閣第一人。
和張總一樣,依舊是時勢所造就。
那時候做為大明朝末代皇帝的崇禎帝已經完全沒有章法,只要發覺一個所謂“人才”,都會選擇火速提拔委以重任,希望能挽狂瀾於既倒。
而這個發覺的過程,造就不是透過大明朝已經形成百年的層層篩選模式,或許僅僅是一篇文章打動皇帝,簡單一次平臺召對,就會飛黃騰達,快到讓現在所有人都不敢想象的速度。
條陳返還到李春芳手裡時,李首輔沒來由的一陣輕鬆。
以後國家大事,就算有不順隆慶皇帝心意,這不又多了兩個年富力強的閣臣幫著分擔火力嗎?
“陳矩。”
隆慶皇帝開口喊道。
“奴才在。”
陳矩急忙上前躬身道。
“你去司禮監督促此事,內閣即刻擬旨下發。”
隆慶皇帝已經做出決定,雖然心裡還有一點點小遺憾,但依舊不影響他對著身邊的內侍發號施令。
是的,隆慶皇帝有一些小遺憾,那就是他沒有在這份條陳裡看到他最想看到的那個名字。
其實,昨日隆慶皇帝幾欲開口提示,可一想到去年那場風波,特別是那位數次在不同場合所所之言,隆慶皇帝就選擇了暫時閉嘴。
時間太短了,他還需要緩衝一下。
雖說當時朝堂輿論有徐階在背後暗中推動,可高拱終究得罪太多人。
還是讓高師傅再休息一段時間吧,因為這個時候他看到了陳以勤。
以前的陳以勤身體可是很好的,可是入閣後,身體狀況就每況愈下。
等人離開宮殿以後,面對御書案上又堆積如山的奏疏,隆慶皇帝沒有了翻開看,哪怕一本的興趣。
重要的事務,先前召見三位閣臣的時候就已經定下來了,剩下都不是什麼要緊之事。
“騰祥,把這些奏疏送司禮監批紅吧。”
他都懶得多看一眼,反正有李春芳等人把關,隆慶皇帝可不相信剛出現重大失誤,這麼快又有讓他們再次犯錯的可能。
“是,老奴這就把奏疏送到司禮監去。”
騰祥此時一臉諂媚笑容,“陛下,今兒新進了.”
魏廣德坐在值房書案之後,面前案牘堆滿,可他卻根本無心辦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