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賑濟,日後自有錢糧賦役豁免,而在這個時候,朝廷派出大軍剿倭,錢糧還是得地方上出。
這,就是這個時代的規則。
譚綸絲毫不擔心易道潭不能籌集到所需糧草,實際上雖然興化府城失陷,可興化周邊村鎮尚有士紳大戶保全。
以易道潭知府的身份,向這些士紳大戶借些糧食出來,也不是不能完成的任務。
如果譚綸把軍糧籌集的差事交給福建布政使司或者都司,雖然人家也會辦,但是最後錢糧的落處就不好說了,這是得罪人的事兒。
他譚綸初來乍到,自然不會給自己攬下這種費力不討好的事兒。
“是,我一會兒就去辦。”
師爺答應下來,隨即很快就離開。
隨後在福州等待數日,終於等來了胡守仁率領的浙兵。
這個時候,民間對於這支浙兵的稱呼,其實還有另一個,那就是“戚家軍”。
實際上,這個時期,只要軍隊的主將是戚繼光,福建和浙江民間都會稱其為“戚家軍”,概因戚家軍軍紀嚴命,和衛所官軍大不相同。
戚繼光統帥的明軍,都不是來自衛所的部隊,而是自己選招入營的營兵,拿著比衛所兵高很多的兵餉,作戰勝利後賞賜也遠超衛所軍。
這樣的收入,軍士自然願意用命去爭取勝利。
人為財死,鳥為食亡,莫過於此。
十七日,戚家軍抵達江口,十八日過黃石,十九日到東亭,在和福建巡撫譚綸會和後,大軍行進速度陡然開始加速,快速靠向興化府。
二十日,譚綸、胡守仁率領的浙兵就抵達莆田,隨即譚綸召集劉顯、俞大猷和戚繼光相見,商議軍情。
而劉顯,此時則很是失望,幾次三番給總督張臬的書信請求增派援軍。
戰場上,自然軍力越強,戰後功勞越大。
可是,張臬的書信裡,卻盡是各種訴苦之言。
一月,廣東倭寇犯潮惠二府,黃岡、大澳等處。
月末,興化倭寇奇兵福寧倭寇為配合興化倭寇行動,自政和等縣襲攻寧德,破之,趨羅源入海轉薄連江登岸,至此寧德縣城已四陷矣。
這些訊息,不管是張臬還是譚綸,都只能想法設法掩蓋住,在興化倭寇未被剿滅前都不敢往京師報告。
在攻陷興化府城訊息的刺激下,各地倭寇近段時間來各處肆虐,張臬又哪裡敢調派人馬給劉顯。
從張臬的角度,消滅興化倭寇,不管是俞大猷還是劉顯,亦或者是戚繼光,反正都是他手下的兵馬,自己的功勞並不會跑掉。
戚繼光雖然是浙將,可朝廷把他調往福建,那他也就是福建的將領,算是分守副總兵吧。
在譚綸帳前,由劉顯向譚綸介紹了興化倭寇現狀,以及明軍現在的情況。
興化府城失陷後,一開始,劉顯大軍糧草是由周邊府縣接濟,翁時器在營中時,也向周邊大戶借來一些糧草。
之後,自然是易道潭接過這個差事。
雖然不願意進興化府城,可易道潭的公務倒是沒有耽擱,倒是讓劉、俞、戚三人少了分心去收集糧草的事兒。
雖然不進城,可不耽誤公務處理,這或許也是沒有科道言官上奏彈劾他的原因。
其實,對任何一個官員來說,履新就要做清理的差事,這兆頭可不怎麼好,自是不願意去做。
將心比心,在現在這個時代,還比較迷信的情況下,其他官員其實都能理解易道潭的做法。
“倭寇紮營五黨山,還在許厝紮下營盤。”
譚綸知道倭寇約六千餘,卻是分守三地,心中不由得冷笑。
此戰定亦。
(本章完)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