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其他明軍仰視的騎兵甚至連步兵都不如。
甚至,他們都已經想好,若是韃子停下逃跑,那麼在總兵官大人到來後,他就帶本隊退到陣後去,利用兩軍排兵佈陣的時機,給自己的戰馬喂些豆餅,恢復些馬力。
對於普通人看來,似乎只要騎在馬上就是騎兵。
可對於他們這些以此為生的人才知道,騎兵其實遠沒有那麼簡單。
若是不能留足馬力,即便騎士的騎術再高超,在戰陣之中也是非常危險的。
戰馬可能會因為體力不足失去奔跑能力,甚至直接栽倒。
可以想象,在兩軍交戰時,從馬上摔下來,後方的戰友根本不可能有機會讓出道來,那麼結果要麼直接被無數的馬蹄踩踏而死,要麼就是被戰馬直接撞死。
剛才他們從明軍佇列裡衝出時,就已經消耗了大量馬力,不過這是因為軍令難違,並不是他們不知道這道軍令的危險。
事實上,這兩個遊擊之所以會被分派到這個危險的任務,自然也是因為他們並不是楊照的嫡系人馬,所以才會接到這個差事。
只是在軍隊裡,已經站了隊,自然就要一條道走到黑,瞻前顧後是沒有出路的。
就像這次的命令,如果他們膽敢違抗,說不得楊照就此打住,不再追擊韃子,但是全部罪責就會打到他們頭上。
至於結果,大機率不是被一擼到底那麼簡單,就算直接被斬殺都是有可能的,而且他們身後的人還不能以此說什麼。
畢竟,軍法之中對於違抗軍令的懲罰,本就如此。.
很快,出現在他們面前的,如同他們的判斷一樣,韃子前鋒兜了一圈後就停留下來,中軍騎兵這個時候也已經衝出熊山地界,也是隨著他們之前的路線進行轉向,正在完成180度轉向的動作。
不過,敏銳的他們也發現,韃子已經把前面的糧車拋棄到這條道路上,他們選擇輕裝轉身。
明軍減速,讓韃子的中、後路軍逐漸超過他們。
不過,在面對這已經嚴陣以待的韃子前鋒軍時,明軍包抄部隊也不敢貿然發動衝陣,去撞擊明顯是韃子精銳的前鋒騎兵。
更何況,他們明顯處於人數劣勢。
就這樣,韃子騎兵踏著分秒般,在明軍大隊追上來以前,完成了軍隊的轉向工作,他們已經是直面明軍,不再是把後背晾在他們眼前。
此時,兩個遊擊將軍有了一絲後悔。
如果不是他們機械的按照楊照的軍令行事,不是奔著對方中軍前列去衝擊,而是直接衝殺韃子中軍的後部,或許他們還是有機會給韃子軍隊製造混亂的。
只不過,這樣做的結果,其實也是違抗軍令,等待他們的將是什麼,那就不好說了。
楊照這個人,脾氣是有些暴躁的,而且剛愎自用。
或許打贏了,只會給他們輕微的處罰,不過要是損失大了,說不得就要他們背鍋。
兩隊明軍逐漸開始減速,勒馬,收攏手下騎兵,重整隊形。
這個時候,還不是他們放鬆之時。
明軍大隊即將抵達,這個時候若是韃子發動突襲,也是非常危險的。
只不過,不管是蒙古人還是明軍,在兩軍正面交戰之時,也是會講一些戰場規則的。
最起碼,在對方尚未完成結陣前,或者連續三通軍鼓敲響前,他們是不會衝過來的。
這和伏擊戰不同,伏擊戰當然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備。
而此次兩軍交戰,就是平原之上一場大戰,自然就要按照正面交戰的規則來。
很快,大明遼東總兵官楊照就催馬到了前面,手下也開始整理兵馬。
一場追擊戰變成正面大戰,其實一開始楊照也是有心理準備的。
不說別的,他率部追出邊牆後,只要韃子回頭迎戰,就會面臨這樣的場面,所以絲毫不以為意。
不過先前韃子佇列的轉變,可以說在時間上掐得分毫無措,顯然對方帶隊之人也是一個經驗豐富的老將,由不得他不重視起來,命令手下人小心整理隊形。
只是,此時韃子的騎兵是在山外,而明軍軍陣的一側卻是熊山,自然對於他們隊形的擺開不利。
不過對騎兵來說,這樣的陣型影響也有限。
陣型寬度不夠,那麼就加強厚度,反正到時候兩軍就是對撞。
自己的騎兵人數更多,隊形更加厚實,在這樣的交戰當中其實更加佔便宜。
兩軍對沖以後,殺穿對方佇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