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大猷抱拳後就請辭離開中軍大帳,返回自己的軍營。
等俞大猷離開以後,陳王謨已經幾步走到書桉前說道:“大人,此事該如何辦?”
“封鎖訊息,從現在起禁止任何人接近張璉。”
又想了想,張臬又說道:“一會兒你親自帶人給俞大猷軍中送去酒肉,把蕭雪峰和其他俘虜收押下來,對他身邊的親兵單獨關押細細審問,務必確認真偽。”
“大人......”
陳王謨此時才面露為難之色,欲言又止道。
“我知道你在想什麼,俞大猷八成是對的,當初被那幾個賊人騙了,應該在上報前仔細甄別的。”
說道這裡,張臬面帶惋惜道,“現在我們要考慮好善後,絕對不能把事兒傳出去,會影響我們的仕途。
我拿話將住俞大猷,如果他能把張璉抓到,此事倒是好擺平,最怕的就是戰場上刀槍無眼,若是.....到時候再說吧。
記住,把所以俘虜再進行一次甄別,認識張璉的都單獨關押,至於怎麼處理,到時候再說,你親自負責此事。”
“遵命。”
陳王謨躬身答道。
“你去吧,儘快把人都接收過來關押好。”
現在,怎麼封鎖訊息才是當務之急,只有先把人證控制住,不管是滅口還是什麼,主動權才會牢牢握在自己手中。
其實,在張臬的心裡還有另一個擔憂。自己這戰抓到個“張璉”,報捷文書發到兵部去了,訊息已經擴散開,那真正的張璉怕是也聽到了訊息,到時候他會不會趁機隱藏起來。
若如此,那想要抓獲真張璉的機會就會變得渺茫起來,到時候也只能找由頭處理到那些俘虜,絕對不能留下活口。
今日自己將了俞大猷的軍,他識趣的話自然知道閉嘴,即便他背後有裕王府。
想到這裡,張臬看了眼書桉上的功勞冊,那是俞大猷交上來的,其軍中立功之人的名單。
本來想要把功勞的大頭留在自己這裡,現在看來需要分一些出去,也好堵住俞大猷的嘴。
而俞大猷在進入自己軍營後,第一時間叫來軍中哨探隊正。
“立刻把手裡所有探馬派出去,尋找反賊殘部去向,特別是林朝曦等賊首的動向。”
俞大猷回來的路上就想了一路,現在的張璉已經是驚弓之鳥,怕是會匯合手下主力,只有足夠多的兵馬才會給他安全感。
張璉,應該會和他的大隊人馬在一起。
現在反賊中主要的幾個首領,蕭晚和羅袍都已經落網,就剩下他和林朝曦兩個。
至於反賊的老巢,那裡已經被明軍圍起來,這會兒倒是不怕他們突圍什麼的,衝出來他們又能去哪裡?
等自己這邊處理了周遭的反賊,再回去直接一把火燒山,不怕殘匪不投降就縛。
俞大猷已經沒心思去一個山頭一個山頭的拔營奪寨,那隻會白白損失人馬,手下也會不安,倒不如下狠手了結他們。
在張臬的命令下,駐紮在福建的明軍再次動了起來,開始四處追繳張璉殘部。
除惡務盡,這也是當有之義,即便抓獲賊首,其他反賊依舊要被抓住正法,各地明軍此時士氣大漲,各處戰場倒是難得的節節勝利,一時間捷報不斷。
西苑,永壽宮。
嘉靖皇帝終於從玉熙宮又搬回到這裡起居,呆在嶄新的宮殿裡,嘉靖皇帝心情自然很好。
好心情,不僅來自住進新房子,應該還有福建那邊捷報的影響。
不過今日,他召見兩位內閣閣臣到此,可不是讓他們欣賞新宮殿的,而是他已經看過了內閣對重錄《永樂大典》所擬定的章程,今日就要拍板此事。
內閣對此次重錄大典舉薦總校官四人,分校官十五人供皇帝點選。
御書桉上已經翻開的奏疏,看著上面一個個官員的名字,嘉靖皇帝伸手從筆山上取下一支硃筆,點墨後開始勾選。
連續數次後,名單已經被確定,這就是皇帝。
那些官員,為了自己的名字能夠出現在那份奏疏裡,不斷的活動關係,而最後,還是要他作出最後的裁定。
看著自己勾好的名單,嘉靖皇帝沒有第一時間下旨,而是閉目沉思片刻,覺得沒必要修改,這才對身旁侍立的黃錦說道:“就這樣吧。”
“是。”
黃錦答應一聲,躬身從御書桉上取過那份奏疏拿在手中展開,嘴裡唸叨:“詔,重錄永樂大典,命禮部左侍郎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