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裕王殿下的意。
想到這幾年歐陽進京後,自己還真沒工夫關注他,幫他升官,或許這也是個機會。
反正自己不打算出手,就讓歐陽一敬出馬,把他打造成裕王府第一“訟師”,好像也不錯。
“司直兄,聽聞當初你讀書時,還跟著城裡那個,叫什麼的訟師學過兩年。”
時間有些久遠,都十多年前的事兒了,魏廣德有些記不大清楚。
要知道,那會兒魏廣德應該還沒穿過來,又是住在崩山堡裡,對縣城的事兒自然不知道。
他都不知是從哪兒聽來的,反正有印象,說歐陽一敬在中秀才前,好像給當時彭澤第一訟棍當過手下,學會了一嘴能言善辯之才。
訟師,可不就是靠嘴皮子和人對簿公堂。
當然,堂下也有很多私密,不過這些就不一定是他能接觸到的了。
魏廣德的話,聽到歐陽一敬耳中心裡就是一驚。
多少年的事兒了,雖說這算不得什麼秘密,可總歸被人提起也不好看。
須知,這年頭的訟師可不是後世的律師,在西方世界有很高的社會地位。
這年頭,當訟師的地位可謂低到極點,乃是地方官員最討厭之人。
很多看了後世影視劇,就覺得似乎地方上的官員應該很喜歡和訟師打交道,畢竟可以和氣生財,其實不然。
訟師肯定是讀書識字的人,但大多也是科舉失敗的人,歐陽一敬當初會進入這個職業,也和他連續數年衝擊院試失敗有關係。
科舉走不通,那不就得另尋出路。
只知道一味死磕科舉,那是腦子讀傻了。
當然,也有老來時來運轉之人,比如范進,年輕的時候死活考不上,到老都快退休了卻是連戰連捷,最終金榜題名。
當然,這是,可也有真人真事發生在他們左右。
別的不說,就崑山歸有光,別號震川先生,32歲中舉,參加會試八次落第,今年終於是讓他考上了,這就是現實版的范進中進士。
繼續說訟師這個職業,他們懂得朝廷律法、公文格式,但又沒經過專業訓練,似懂非懂,所以造成訟師良莠不齊。
明朝是個典型的“小政府”,可不會像後世那樣建立許許多多專門的部門,應對各種民生事務。
到了地方上,一縣之地最大的就是縣令,雖然下面也有六房輔佐,可終究政法一肩挑,什麼都要管,難免精力有限。
明朝對各類糾紛和案件有個簡單的分類標準,那就是家長裡短由民間自己協調,比如鄉間偷雞摸狗、打架鬥毆一類的小事兒,就由里長、村長、族長一類的人從中調解,不用上訴到公堂。
而只是對死人等重大案件,才會由官府受理查辦。
不過訟師這個職業要賺錢,當然就不能這麼簡單處理,那是想法設法要讓涉案一方不服,主動上告,在訴訟過程中體現自己的價值,才有錢賺。
訟師這樣的舉動,按今天的說法叫做保持法律的公正,不過在大明朝,特別是地方官看來,那就是沒事兒找事兒。
大明朝是農耕社會,“農,天下之大本也”,統治者最希望的是人們固定在土地之上,安穩度日。
如果頻繁訴訟,而且當事人能透過訴訟取得利益,那麼其他人爭相效仿,長此以往,人們的心思就會用在如何透過圓滑手段不勞而獲,最終造成荒廢農桑,動搖國本。
所以,從官方層面,自然不會給訟師這個群體好臉色。
影視劇裡,和地方豪強聯合起來欺負弱小,勾結官府什麼的,在現實中其實很少見。
為什麼?
因為地方士紳豪強家族,本就是讀書人,見識自然不少,加之社會地位高,本就和官府有千絲萬縷的聯絡,哪裡需要訟師牽線搭橋。
所以,訟師代表的,大多數窮苦,無權無勢人家的利益。
當然,也有不良訟師私自收取對方財物,坑僱主的存在,不過這樣的人不多。
壞了名聲,也就不要混了。
所以訟師這個職業,要求真的是非常高,引經據典,能言善辯是基本功,否則怎麼在公堂上和人吵架。
訟師是謀生的手段,訟師為了賺錢就得鼓勵人們去告狀。
訟師為了爭取更多僱主,創立品牌形象,就盡力為僱主爭取利益,以顯能力。
如何爭取利益呢?往往就是誇大其詞,進行誣告。
比如簡單的盜竊案,上報到衙門,訟師